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名称内 涵
1五四精神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 义精神
2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 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3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4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 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5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6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 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7西柏坡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 结统一的精神
8抗美援朝精神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 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10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11航天精神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根据袁国柱《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整理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革命精神,拟定一个论题,并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格式规范,不超过400字)
2023-08-0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2 . 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对延安整风运动成果的集中总结,又升华了延安整风中的认识,因此延安整风对中共七大的影响,集中地反映在“历史决议”及其形成过程中,为中共七大的成功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延安整风”和“历史决议”说法正确的是(     
A.总结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B.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理念
C.促进了党内思想上的高度统一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023-08-03更新 | 34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3 . 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 年,为了应对艰苦的斗争,列宁提出共产党需要由一批“职业革命家”来担当。申请入党的只能是工人阶级与劳苦农民阶级,真正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绝不能仅仅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应该更加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党员数量上的这种减少意味着党的力量和作用的大大增加”,这背后都是由于列宁将党的纯洁性看得比规模更重。根据列宁的建议,1919年俄共(布)八大上,“党的纪律”第一次作为单独一部分被写入党章,将严格的纪律要求作为“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

——摘编自李佳金《毛泽东对列宁从严治党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材料二   中共一大将自我革命的要求写入了党纲。 中共二大文件写道:“在现在内乱激烈的时候,共产党惟靠极集中的组织,铁的纪律和全体战士一致给中央机关以广大的权力,过余的信任,使得执行一种不可抗辩的威权,才能成就他的职务。……凡在共产主义可以合法争斗的国内,共产党必须定期的洗刷自己的组织,淘汰一些模棱的和小资产阶级分子。”这些不仅标志着建党伟业的完成,而且成为党的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的伟大开端。

——摘编自谢迪斌《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发展动力》

材料三   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 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列宁这一批“职业革命家”面临的俄国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现在内乱激烈”的状况。结合1927—1949的相关史实,举两例说明中共是如何进行“自我革命”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中共“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主要经验。
2023-04-08更新 | 30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不断扩大,下列史实按时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②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③公姓井,字真成,衔命运邦,驰骋上国。开元廿二年正月,终于官弟。
④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二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

材料三   这一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史,可说是书院制度的沿革史。这是我深信而不疑的。二十年前的盲目的革新家不认得书院就是学堂,所以他们毁了书院来办他们所谓“学堂”!他们不知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学堂”——那挂着黑板,排着一排一排的桌凳,先生指手画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学堂”——乃是欧洲晚近才发明的救急方法,不过是一种“灌注”知识的方便法门。

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因反对八股的科举而一并废除了文官考试制度;因反对书院的课程不合时势而一并废除了一千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的流毒真不浅啊!

——季盟、谢泳选编《胡适论教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改书院为学堂的相关史实,以“教育与选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2-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相反,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中世纪晚期,三个方面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忠诚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个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法国资产阶级高举全民族利益的旗帜,在反封建斗争中,以及在反法同盟的入侵面前激发了千百万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新生的法兰西民族击败了反法同盟长期的连续的进攻,保卫了祖国,同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彻底埋葬了旧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因此,法国大革命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

——摘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一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可见,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进逼的深重危机下,被激荡出来的一种自卫型民族主义。自此以后,反帝救亡的主题始终盛行不衰,蔚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为明显的基调。

——引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西欧民众对“忠于国家”认识的变化,并概括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把民族主义的表达推向了高潮”的思想指引。结合所学,从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简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的核心观点,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相关史实,论证这一观点。(论证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2023-02-0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共两党早期党章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

   项目共产党国民党
基层组织 层级二大:”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 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 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 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 方支部”。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区分部 执行委员会-区分部为本党基本 组织。(注:区分部作为基层组 织设置在乡镇区域,区分部书记 类似于副乡长、乡长的级别)
基层组织 的职责和 作用五大( 1927年)“支部是党与群 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积极在各该工厂等之内活动,领导群众之 日常斗争;实行党的口号与决议于 群众中;吸收新的党员;服从地方 党部从事组织与宣传的工作;积极 参加地方政治经济的斗争;尽可能 讨论党的重要问题。一大:“为党员间或党员与本党主 要机关间之联络。执行党之决 议;征求党员;帮助区执行委员 会进行党务;分配本党宣传品; 收集党捐,分售本党印花、本党 纪念相片、本党表记等;选派出 席区大会、县大会之代表,及初 选省大会、全国大会之代表;执 行上级机关之命令。
基层组织 的活动频 次三大:“各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 一次”;四大( 1925年)“各支部 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由支部书 记召集之 至支部全体会议,至 少须每月举行一次了。”一大:“区分部党员大会至少两星 期开会一次。”

——-李忠杰《国共两党早期党章比较》


结合所学知识,以“国共两党早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比较”为题,写出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1-12更新 | 239次组卷 | 5卷引用: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遇到的新任务和新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济中国的危急及不独立”,才“可以和世界革命合流”,当时,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热衷于社会主义新思想的宣传,把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身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想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两个方面。就“大同”理想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言,就边求人格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新人观而言都具有契合之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分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回答的正是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现实统一,“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因此,新的群体整合的纲领不再只是诸如君主的个人意志,而是具有群体契约性并发挥着社会示范效应的政党组织、党性观念、规章制度以及集体主义精神,政党组织的先进性遂成为整个社会系统现代性的榜样。斯大林曾赋予十月革命以一种东方民族现代性觉醒的意义,“它扩大了民族问题的范围,把它从欧洲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的局部问题,变为各被压迫民族,各殖民地及半殖民地从帝国主义之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运用到了东西方民族矛盾的分析上,并通过国家及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初步实现了现代性的民族自觉。

——摘编自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现代性建构的表现。
2023-01-09更新 | 207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李泰棻《中国最近世史》的目录:

第一编:自道光至辛亥革命,下分五篇:

第一篇道光时代;

第二篇咸丰时代;

第三篇同治时代;

第四篇光绪时代;

第五篇宣统时代。

(在每一篇中,叙述了每位皇帝在位时的内政外交。书中称农民起义为“内乱”,称义和团运动为“拳匪之乱”)

第二编:自民国建元至今日(即作者写书时的1923年),下分六篇:

第一篇自民国建元至国会颠覆;

第二篇自实行总统制至袁世凯之暴卒;

第三篇自黎元洪代理总统至宣统复辟;

第四篇自冯国璋代理大总统至直皖战争;

第五篇自直皖战后至直奉之战;

第六篇自徐世昌退位至黎元洪出走。

(在这一篇中,叙述了民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称辛亥革命为光复汉统,第二次革命为“赣宁之役”,护国战争为“西南之役”。)

第三编:文明史,即文化史,包括四篇:

第一篇制度;

第二篇宗教;

第三篇学术;

第四篇社会。

材料二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母)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

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最近世史》目录体系的缺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三则材料,辩证扼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2-12-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届1月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此后他还指出:近代西方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民族主义。这些思想(     
A.使华夏民族认同感开始形成B.为维新变法营造了舆论氛围
C.抵制了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D.激发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