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沙俄、英国为争夺新疆,加紧勾结、控制阿古柏,新疆由此面临被分割出去的危险。正当中国西北“塞防”吃紧的时候,中国东南“海防”由于日本武力侵台也同时告急。如何决策边防?清政府内部由此发生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况且依清朝的力量,“塞防”、“海防”很难兼顾,所以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

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海防与塞防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片面强调海防而忽视塞防,势必“扶得了东边倒了西边”,到头来“西边必倒东边亦未能扶也”。新疆战略地位重要,是保蒙古进而拱卫京师的重地。所以“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李鸿章《筹议海防折》等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概括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2)简要评述海防与塞防之争。
2023-11-2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我国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十四条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等类别,职位分类侧重资历条件和职务、职责相结合。这一规定(     
A.适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B.有助于选拔和培养通才型人才
C.改变了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D.旨在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96著《中国环行记》

材料二   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初期军校学员考试科目及分值表

科目

分值

科目

分值

科目

分值

初试

希腊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任选一门)

300

英文写作(包括写摘要)

400

拉丁文

300

复试

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

600

古代历史

400

现代历史

100

地理

200

宪法基本理论

200

国际法

200

政治经济学

600

地理

200

土木工程

200

测量

200

任意两门语言

各30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英国文官制度起源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提出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同时规定中小学堂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国外传来的科目。这表明当时中国(     
A.学堂选官制度确立B.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近代教育开始起步D.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
7 . 1929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考试法,1930—1931年先后公布了其他各种考试法规,1933年和1935年,几乎所有法规都进行过两次大幅度的修订。抗战爆发以后,公布非常时期特种考试法,以满足战时需要。这反映了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是(       
A.因时而变B.内容齐全C.平等开放D.种类繁杂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   西欧最初的民族主义以反对分裂、鼓吹统一,反对教权、尊奉王权为主要内容,提出建立民族国家的要求,可以称之为“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首先是以理论的形式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中出现的。卢梭以民主及共和理论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思想富有建设性,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激发出全体法国人高昂的爱国热情,显示出巨大的革命意义,可以称之为“民主民族主义”。19世纪上半期,民族主义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政治领域,争取民主和民族平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欧洲几乎所有处于政治分裂状态或异族压迫下的民族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杨宁—《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日益深重的民族压迫,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不仅加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也激起了中华民族誓死抗击外族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和信心,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民族国家在中国一步步地建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国家成为了人民的国家,国家获得了全民族的认同。这样的国家,已经是标准的民族国家了。

——摘编自周平《论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9 . 近代有人评论:“今学堂学生,近城镇者入之,僻远不入;有势力者入之,寒微不与”。更有论者指出“长此不改,一二年后”,乡间恐怕“除百一绅富家外,大多数学龄童子皆将不识一丁”。这反映了(     
A.科举改革影响了乡村秩序B.西学东渐逐渐成为社会主流
C.思想解放受制于士绅阶层D.近代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2023-05-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总的来看,儒家是在“天下”的范围内来认识“夷夏之辨”,是从“大一统”的角度来看待夷夏关系的。因此,儒家不仅强调“夷夏之辨”,更强调“用夏变夷”和“礼”分华夷。在儒家眼里,一个族类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的规范,是区别夷夏的根本标准。在此标准下,四夷如果遵礼可视同华夏一样对待,华夏如果失礼则被视作“新夷狄也”。有了“礼”分华夷的标准,实际上也意味着夷夏之间有了互变的通道,这样,不仅“夷变夏”不可阻挡,而且“夏变夷”也不可避免。在“大一统”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儒家对于夷夏关系的发展趋势也有独到的见解:“夷夏有别”只是暂时的,随着民族交往程度加深、民族充分发展和不断融合,“夷夏有别”的状况最终会被“华夷一体”“天下一家”的局面所代替。

——摘编自李克建《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材料二   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自觉不同于西方国家是由于国家自身原因而发生的,它更多的是迫于外部挑战刺激下的一种被动回应。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萌芽于晚清,甲午战败后,中国的知识精英阶层逐渐觉醒了“我”族意识,他们为中华民族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和民族的独立作了深刻的思考和艰苦的努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知识政治精英的启蒙以及国内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中国普通民众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高度觉醒,并且参与到维护中华民族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战斗中,“民族国家”之观念被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与接受。

——摘编自谢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理论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民族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2023-05-19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