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 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
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永乐十年 (1412)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材料三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 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 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材料一、二哪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
(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023-11-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使“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这一过程表明(     
A.维新思想推动救亡图存B.政府注重民众爱国教育
C.西学东渐促进社会进步D.反帝斗争促进民族觉醒
2023-05-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内容。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时间                    
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42-1946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1947-1949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1952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①随着革命主要任务变化而改变       ②始终将阶级矛盾置于首要地位
③贯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针       ④关心广大穷苦农民的切身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团不同时期的入团誓词(部分)

时间入团誓词
195312我志愿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我一定努力学习,积极工作,锻炼身体,遵守团的纪律,执行团的决议,紧密联系群众,为保卫祖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19577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忠实执行团的决议,严格遵守团的纪律。我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劳动,密切联系群众,吃苦在前,得利在后,为保卫祖国,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198212新团员必须在团旗下进行入团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团章中将入团宣誓单列一条,是共青团历史上的首创。

——摘编自黄志坚等《中国共青团入团誓词的历史沿革、演进规律与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团入团誓词变化的理解。(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唐代书院最早出现在唐代中叶,民间书院是士人的私人治学组织,传道受业,服务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官府书院是学术文化机构,主要职责是“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辩明邦国之大典”。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
两宋朝廷振兴官学,建立官府控制的教育学术系统,书院建立者的身份颇为复杂,有各级贵族和官吏,也有学者,此外,以地域为主的乡人公建书院和以血缘为主的族姓公建书院也不胜枚举,几乎遍及各个阶级和阶层,甚至官办书院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明朝官方力量超过民间力量。书院涉足地方文化建设,用儒学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有了平民化特色
清朝官办书院成为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致力于普及乡村文化教育。道光以来,将西学、新学引入其中,形成了新式书院,又出现了教会书院、华侨书院。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不断从教皇和世俗政权手中取得各种特权,维特大学的独立性,使大学自治成为可能。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科基础通常是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同时分设四科:法学、医学、文学、神学。除此之外,还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几何学、探索自然界和人体奥秘为内容的学科等。中世纪大学最通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和辩论,辩论是讲授的必要补充,有着严格的逻辑规则。学位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硕士”“博士”“教授”学位。作为现代大学的雏形,它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性、崇尚自由等理念和精神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开创性意义。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并概括两者的根本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命运不同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中国人的“边疆”概念原来泛指“蛮荒之地”。近代以来,“边疆”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转换成了另一种价值预设,即指的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国家领土之内的边疆。“边疆”概念的变化折射出(     
A.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
C.边疆民族政策的调整D.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反对海洋霸权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海洋权益是二战以来乃至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1%,战略位置重要,物质资源丰富,历来就是霸权国家争夺的场所。早在1947年,智力和秘鲁就宣布其领海范围是200海里。6070年代拉美国家沿海相继发现大面积油气田之后,巴西、阿根廷等重要国家也加入了主张200海里领海权的行动,他们还呼吁亚非国家的支持。1972年,加勒比海沿岸12国发表《圣多明各宣言》,主张沿海国家对“承袭海的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拥有主权。1972年,非洲国家海洋法问题讨论会提出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章叶,“拉美国家为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作出贡献”

材料二   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召开,拉美为首的第三世界国家同美苏等海洋大国展开激烈辩论。发展中国家主张领海宽度为12海里(而非美国主张的3海里),加上188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总计200海里。期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七十七国集团”和非洲统一组织等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也都响应并支持拉美国家带头兴起的捍卫二百海里海洋权、反对超级大国海洋霸权的斗争。此后,经历9年谈判,11轮磋商,最终在1982年完成了得到大多数国家同意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在磋商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坚决反对将各国对海洋的主权扩展至200海里,认为扩大海洋管辖权损害海洋自由。只有美国、西德、英国和日本等二十几国没有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鉴字。美国目前在国际海洋领域推行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国际水域”等理念,其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海洋强国地位,将对在海洋领域于本国有益的规则单方面适用,推广至国际领域的举措。

——朱峰,“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捍卫海洋权益的斗争历程并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洋公约》成功签署的条件及其影响。
(3)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坚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精神”的倡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倡议的认识。
2023-01-18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二上·河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该制度(     
A.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B.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D.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2022-12-30更新 | 300次组卷 | 35卷引用:天津市南仓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自行车的历史




19世纪,骑马出行还是很受欢迎的出行方式,但养马需要专人打理,马粪也会给道路带来污染。1817年,冯·德莱斯男爵发明了能够保持平衡的“跑步机”(甲)。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前轮安装了脚蹬的“米肖自行车”吸引了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这种装着木头轮子的自行车价格昂贵,是富有阶层的娱乐工具。1870年,一种配有钢质辐条的车轮诞生。1885年,英国人约翰·斯塔利发明了罗孚安全自行车(乙)。1888年,充气轮胎的发明提高了骑行的舒适性,自行车逐渐流行起来。不少女性加入骑行行列,她们抛弃沉重的裙装,走出深居简出的生活,“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自主”(丙)。

20世纪上半叶,自行车大批量生产,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普通民众的宠儿。“工人和职员不必住在工厂附近,可以选择享受郊区的环境;农民不必困在乡野,而可以选择体验城市的繁华。”自行车形成完备的生产、销售和维修体系,许多知名的汽车制造商,如法国的标致和德国的欧宝都是靠自行车制造起家。二战后,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远距离高速的舒适体验使汽车取代自行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七十年代后,因石油价格上涨、工业污染以及汽车带来的交通拥堵,一些国家重新倡导自行车交通。近年来,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的共享单车兴起。自行车没有噪音和污染,又能锻炼身体,深受城市精英阶层和健身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引领时尚的新潮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交通与社会变迁的视角,解读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