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同时规定中小学堂开设地理、物理、化学等国外传来的科目。这表明当时中国(     
A.学堂选官制度确立B.科举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C.近代教育开始起步D.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闽、广、江、浙的水师,虽号称5万之众,但虚冒冗滥,可用者不过数千人,且常居陆上,与陆兵无异。水师战船,最大者仅长11.2丈,宽2丈有余,安炮多不过10门,且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水师官兵纪律松懈,武备废弛,缺乏训练。广东沿海各营所储炮弹,尚多为康熙年间制造,几乎全部铸蚀,不能使用。鸟枪兵了的射击训练,大多数“一枪不中”或“只中一枪”。而当时英军舰船大者长33.5丈,宽6丈,分三层,安炮72尊,每船可载700余人。英炮射击距离可达10里以外,且可连续施放。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依仗先后出动的28艘军舰(装备火炮约800门)及约80艘其它船只,仅1.5万余人的兵力,竟把拥有近90万常备军的中国打败了。一直到19世纪末,迭起的列强侵华事件中,大多以炮舰从沿海攻入。

——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

材料二   朝野有识之士,无不攘臂以谈战守,群起筹议防海之策。林则徐在广东提出了“以守为战,以选待劳”的作战方针。魏源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王韬以为要“整顿海防,制造军舰,演练水师”。丁日昌提出设立“三洋水师,彼此呼应”。郑观应疾呼“精枪炮器械,兴轮船火车电报”“张国成,护华商”“图强与保富相维系”“分省设防不如号令统属”。李元度上疏清廷“简派重臣,总理海军”。马建忠主张设水师衙门,统领各水师,经理七省海防事宜。……中国近代海防论经历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倡导时期,以冯桂芬、丁日昌、王韬为代表的发展时期,以李鸿章、李元度、马建忠为代表的高潮时期。他们改革海防的思想,也只是兴旺了一阵,随后便走向衰竭。中国近代的海防建设,从1888年开始因宫廷需款而停止,最终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综合摘编自俞世福《浅析中国近代海防论》、刘中民《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做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括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孕育的背景和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海军发展取得的进步。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海军发展优于晚清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     
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
C.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D.中体西用思想得到一定延续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一直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国置于个人和天下间的位置,在国之上还有天下。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王朝接连一个王朝的延续,虽然随着一个王朝的毁灭,另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并没有覆灭,而是一直传承下来,以致于后来的我们一直喜欢向别的国家展现我们悠久的历史,喜欢以“天朝大国”的形象自居。传统中国没有用法律来规定自己的领土范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界定,与臣服于自己的周边国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伦理似的关系。

——摘编自田庆建《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变化研究》

材料二   1840年后,林则徐等把视野从“皇朝”拓展至“海国”,通过编纂书籍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状况,客观上表达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念。19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民权平等思想的传入,无形中构成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尤其是国际公法的输入,不仅帮助国人认清列国并立的国际态势,也使废除领事裁判权、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呼声此起彼伏。戊戌变法时期,维新志士在谋求国家变制的过程中不仅提出“国地”“国权”“国民”的理念,还发出“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的呐喊。20世纪初,孙中山则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完整地提出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构想,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李华兴 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国家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83年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该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选拔公职人员;文官不得因为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免职;文职人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这些规定
A.严重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利于促进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D.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9月,政府决定在下一年废除科举制……此后,新式学堂毕业生在政府中占重要职位……在学堂的礼堂和课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由大家齐声朗诵,被用作教官话的课文。以上材料说明
A.传统教育改由新式学堂负责B.新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C.清政府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D.政府当局开始学习西方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唐代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才兼备、以德优先的官员考核制度,从而使选官制度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制度,而是在社会上发挥着无形统合功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其“统合功能”
A.有处于维护文明的稳定和连续B.保证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C.有利于促进各阶层的均衡发展D.有利于选拔较高素质的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地努力模仿欧洲的文化……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有人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据此可知
A.欧洲力图对美国实行文化殖民
B.美国文化全部来源于欧洲文化
C.欧洲文化在移植中发生变更
D.美国明星出现促使美国走向独立
2019-03-29更新 | 538次组卷 | 21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