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主题,即独立和富强。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国弱民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所谓革命史观,所谓现代化史观,都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主线。尽管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调。因此,现代化史观把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妥当的。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4-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高三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3年佛罗伦斯凯利对《伊利诺伊工厂车间巡视法案》的提案:

第一条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妇女不得在工时超过单日8小时或单周48小时的任何工厂或车间受雇。第二条妇女或16岁以下儿童不得在任何场所从事任何用于销售的大衣、马甲、长裤、外套,或任何用于销售目的任何款式的服饰的制作或边角处理、修改或修补工作。工厂法案被宣布违宪:伊利诺伊州最高法院,1895年3月18日根据宪法,妇女与男子同样享有不可否认的、就其劳动签订合同的平等权利。……在这些权利中包含并因此给予她的是签订和执行合同的权利。该法律给予她和其他公民依靠在人文、科学、专业技能和其他职业中的知识、诚实和勤奋谋生的权利不得因为性别之故被否定或损害。

——摘编自【美】约翰拉法格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结合世界近代史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提取准确,评价客观,史论结合)
2019-04-28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省级联考】湖北省2019届高三4月份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理与历史,最有紧切之关系,是读史者所最当留意也。高原适于牧业,平原适于农业,海滨河渠于商业。寒带之民,擅长战争,温带之民,能生文明,儿此皆地理历史之公例也。我中国之版图,包有温寒热之三带:有绝高之山,有绝长之河,有绝广之平原,有绝多之海岸,有绝大之沙漠,宜于耕,宜于牧,宜于虞(经营山泽),宜于渔,宜于工,宜于商。几地理上之要件与特质,我中国无不有之。故按察中国地理,而观其历史上之变化,实最有兴味之事也。中国何以能占世界文明五祖之一,则以黄河扬子江之二大川横于温带,灌于平缘故也。中国文明何以不能与亚细亚之文明、印度之文明相合集而成一繁质之文明,则以西北之阿尔泰山、西南之喜马拉耶山为之大障也。何以数千年常有南北分峙之姿势,则长江为之天堑。……故地理与人民二者常相待,然后文明以起,历史以成,若二者相离,则无文明,无历史,其相关之要,知肉体与灵魂相待以成人也。

——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楚)
2020-01-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一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一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渐次经历了南北战争、民权运动、平权运动和移民结构深刻变化(尤其是非欧洲裔人口激增)的美国,种族平等与文化多元已经成为其主流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白人至上主义也因此成为了当今美国主流社会的禁忌。但考虑到美国社会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非欧洲裔移民激增对白人价值观主导地位的挑战以及这些移民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很多白人群体对白人族群中心主义和白人本土主义的认同反而有所加强,只不过出于“政治正确”等考虑,种族歧视变得更加隐性。而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在政治维度上的特质就是所谓的民主,在全球维度的特质就是霸权。没有民主的美国不是美国;没有霸权的美国也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与17、18世纪美国国家认同的差异,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19-02-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西省晋中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

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各国各民族头上、用它们来对人类生活进行格式化,并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材料二   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只有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

——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07-1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佛山一中、石门中学、顺德一中、国华纪中)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科学化和大众化。一般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内生型现代化,经历了从思想解放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再到工业革命这一过程,而中国的现代化更大程度上是在外来冲击下的结果,是一种外生型现代化,其历程恰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反,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鲜明色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カ,渐淅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于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在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主要形成两派观点即以杜亚泉、章士钊为代表(观点一)认为,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西洋文明会造成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观点ニ)认为,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遏カ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围绕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
2021-01-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