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0年,《社会学界》发表了黄公度的《对于无产阶级社会态度的一个小小测试》,它是针对北平市的100个人力车夫进行的。黄公度从社会、家庭、娱乐、政治和教育5个方面提问。其中政治方面“什么是革命”的问题,这100位人力车夫给出的答案包括男女平权、谁也不准做皇帝、打倒土豪劣绅、东征西讨、打倒共产党、谋幸福、民生主义、一统江山、入党做官、打倒一切、设立工会、打倒外国人、造反、打倒反动派、打倒帝国主义、孙中山打张作霖、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军阀、打倒日本等。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


结合时代背景,对人力车夫的答案进行评述。
2019-10-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年全国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大联考(全国卷I)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象,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为不可调和的冲突。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现象和主流。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以来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有关“世界文明”的观点。(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表示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

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印刷书在15世纪中后期蓬勃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
2019-06-04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钟祥一中、京山一中、沙洋中学2019届高三四校六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4 .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摘编自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1)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央官制为例概述从秦朝到元朝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现代化”的内涵。

材料二   西欧人领历史变革之先告别传统社会,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贡献……毁灭传统社会合理性的力量是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商业力量的崛起。专业化分工使财富极大增长,创造了军事力量专业化存在的可能,军队不再依靠掠夺也可以生存了。专业化分工的推动者是商人,商人的交换活动注定了对公平规则的热爱、对自由的热爱。专业化分工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公共事务需要协商才能决定,军人的命令主义和强制手段成为商业社会的桎梏,于是需要军事力量退出对社会的掌控,让民主政治登上历史舞台。近代思想家开始颂扬自由、平等和民主,他们以为这是永恒的人类博爱的主题,却不知道这更是商人的所爱。

——党国英于莫《中国改革的现代性解析》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材料三   在近代前期,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此后的三十年,中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化,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呈现一种曲折、缓慢发展的态势。总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化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

——孙占元《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综述》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三个阶段”对应的历史事件,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外部环境四方面分析“此后三十年中国近代化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
2019-05-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辽宁省凤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卷
5 . 竞争是古今中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都认识到竞争现象的存在,并有深入思考。他们都认为,好的竞争能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冲突和杀戮,导致社会的崩溃。在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这样的竞争是坏的竞争,而各种和平的竞赛活动则是好的竞争。古希腊发展出体育赛会制度,在古代中国则有作为“射礼”的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都带有仪式表演和道德教化的功能。古代中国通过比赛来学习礼仪和培育“君子”,古希腊的竞赛活动则承担着培育合格公民的责任。

——摘编自王大庆《试比较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的竞争观念》

材料二   在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1901年在位)初期,随着限制粮食进口的《谷物法》的废除,自由贸易的发展速度大为迅速。当时英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甚至煤的产量和质量都是他国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即使是粮食此时也已能经受竞争的考验。因此,英国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1849年,英国废除实行了两百多年的《航海条例》,不再坚持用英国船只运送货物。减免了两百多种货物的进口税。1860年以后,英国与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关税同盟、普鲁士、奥地利等订立了互减关税的条约,而且这些条约都有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即给予某一国的优惠待遇,同样也给予其他国家。

——摘编自高岱《英国通史纲要》

材料三   梁启超把竞争分为国家竞争和国民竞争。二者区别在于国家间的竞争是君主号令民众同别国竞争,民众本身处于从属地位,而国民竞争是每个人为其性命财产而竞争,强调国民的主体地位。梁启超认为,经济上的竞争比其他领域的竞争更重要。他借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来说明发展工商业的必要性,“今后之天下,既自政治界之争,而移于平准(交易和经济)界之争;则我辈欲图优胜,宜急起以竞于此。”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竞争”观念的相似之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英国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评述梁启超关于“竞争”的观点。
6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底,北京中国银行鉴于“女子心思细密”,“女子俸给可低于男子”,而且女子不像男子有“派别关系”,“不致见异思迁”,因此最先在银行中使用女子司帐,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18年4月,上海曹某的理发店首次雇佣了二三十名女理发师。进入20年代,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
材料二   1923年的北京高师民意测验中,家庭旧制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

——据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


请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其经济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家庭旧制”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它“被列为应改革的不良风俗与习惯的首位”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概括说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我国沿海城市文化观念变化的特点。
2016-11-18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南昌三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