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机而得以连续发展,西方历史和文明则在危机中断裂,这个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双方的政治、民族及文化等结构差异所决定的。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3—6世纪中西发展进程的比较。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19世纪以前某一历史时期,比较中西文明发展的“同中之异”,并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时间段和同中之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1-02更新 | 323次组卷 | 9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3 . 1941年5月,《解放日报》发表《略谈妇女工作作风》一文,批评延安妇女工作“不从社会经济基础上去探究妇女被压迫的根源,而把妇女被压迫受痛苦归咎于男子”,认为这势必造成妇女解放与根深蒂固的男权观念的激烈冲突,影响乡村社会的稳定。这旨在
A.服务全民抗战大局B.揭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C.批评妇女工作失误D.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2021-12-29更新 | 584次组卷 | 10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其中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四人的译著即达75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天文学为主,占到了科技译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也涉及数学、地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等学科。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所引入的科技著作,翻译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全文翻译,也有节译和编译。当时,中国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也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从之游且崇尚信其学者颇多,而李凉庵(即牵之藻)、徐元扈(即徐光启)为称首。”他们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注入西方先进内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如当时制定的《崇祯历书》,基本上代表了传教士输入的西方天文历法的水平。同样,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中国文化对莱布尼茨的古典思辨哲学、伏尔泰的自然神教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学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这个远处东方,具有和欧洲完全不同气质的辉煌文明的大国,经过耶稣会士的译介,便成为启蒙运动者吸取力量的源泉。可以说,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传教士的翻译工作传到西方,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方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摘编自马振涛著《“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等


材料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有关情况,从材料中提取一个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位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并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摘编自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二 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自古认为务农才走“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官府热衷于审核交易契约,而不限制土地买卖。商人非常活跃,他们不仅促进都市有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人们的家世身份背景趁于淡化,科举取士“不问阀阅”。书院提倡相时独立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文化普及向民间渗透。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更把儒家的理念、价值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宋代开封、临安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房、民户、商家泥杂毗邻。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衡中热闹缤纷。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材料三 新教改革与君主国家的出现颠覆了欧洲的宗教和政治传统,同时,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长,……商人和制造业者不再对地方行会言听计从,而是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挽划自己的生产与贸易。……私有主体组建了一系列配套组织机构和服务行业,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银行出现在欧洲所有重要商业城市中:它们创立基金,为商入、企业保管财产,提供贷款帮助他们进行新的商业投机。……迅速增长的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瓦解了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农村生活方式。……资本主又还引发了道德问题。中世纪神学家认为谋利活动是不道德的,将从事这种活动的人视作奸商.……需要有人来为此辩护,将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让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经济体制,在早期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当中,最重要的是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个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能够带来普遍的社会繁荣。……西欧在经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同时,思想和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场洗礼。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宋朝和西欧近代在社会变化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内藤湖南“近世史应从宋以后开始”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从周公“以德配天”、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从朱熹要求君主收拾身心去其私念、主张加强宰相和谏官的职权,到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的“君臣共治、地方分治”,这些闪耀着分权制约光芒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君主专制,但对封建君主专制多少起到一定限制用。……近代中国的分权思想来源于西方,雅典权力制约机制自梭伦改革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陪审法庭主要职能在于司法,但它同时也拥有一定的立法权。

——据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

材料二在西欧中世纪则出现了一些宪政雏形,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进一步发展和实践了分权与制衡原则。19世纪中叶,清朝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和变形,这种局面为近代军阀分裂割据埋下了伏笔,但也使讲求经世致用、注重社会实际的地方督抚大员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20世纪初立宪派主导的分权立宪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革新力量,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化政治进程,对清王朝的覆灭起了重要作用。

——据傅兆龙《国家权力制约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雅典分权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归纳近代西方权力制约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政府权力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