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如图四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契合的主题是(     
            
用楔形文字书写     发现于山西应县木塔的辽代            贝尔试用电话        “一部手机走天下”

   的信件                       雕版印刷书《蒙求》书影
A.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的共享B.文字演变与社会生活变化
C.多极化趋势与人类文化传承D.文化传承的载体及其发展
2023-05-28更新 | 40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每月800元,此后分别调至每月1600元、2000元、3500元,至2018年调至每月5000元,并进行包括子女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赡养老人等在内的专项附加扣除。这些变化表明
A.个税征收呈下降的趋势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
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居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
3 . 下列对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15世纪至19世纪世界部分地区人口变化表(单位:百万)
时间中国印度欧洲非洲撒哈拉以南拉丁美洲
1400年7074526036
1600年1101458910410
1800年3301801469219
A.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人口呈上升的趋势
B.近代殖民活动影响了拉丁美洲的人口结构
C.撒哈拉以南人口变化的根源是传染病入侵
D.殖民侵略导致亚非拉人口下降与生产破坏
4 . 中国政府和人民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果把19世纪中叶以来二百年历史联系起来,我们清楚地看到,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是贯穿这一历史阶段的一条基本线索,是先进的中国人锲而不舍的目标。
(1)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有何变化?
(2)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进步趋势?
(3)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据此可知北宋
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203874.0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A.农业税变化反映农业生产减弱趋势
B.经济的发展导致非农业税占比提高
C.统治者放弃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小说在魏晋时期以描述奇人怪事为主,元末明初出现了弘扬历史英雄人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明清时期商人、市井游民和妇女常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些变化说明我国古代小说
A.呈现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B.元末明初小说逐渐走向没落
C.内容虚构对历史研究无价值D.全面体现了古代文学的变化
7 . 下列图表反映的是美国20世纪某一经济指数变化的情况,对a区间趋势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通货膨胀加剧,社会购买力下降
B.大量提供就业机会,导致失业减少
C.大量销毁农产品,导致价格降低
D.兴建公共工程,减少政府支出
8 . 分析下表中的GDP增长率(%),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及地区(     
时间印度巴西非洲
1961-1970年4.06.25.3
1971-1980年3.18.53.7
1981-1990年5.61.62.4
1991-2000年5.62.62.3
2001-2012年7.13.33.7
A.经济的持续增长B.工业化成就显著C.多极化趋势加强D.现代化建设曲折
2024-04-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以下“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单位:%)”表,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国家1820年1870年1910年
英国46156
德国804918
法国754942
美国755033
①欧洲农业人口占劳动人口比例呈明显减少趋势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进程快于英国
③各国大量的农业人口向海外殖民地移民或经商
④侧面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并行推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7-21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以前,“中国”一词所共喻之定义已十分明确。那就是主要在指称诸夏之列邦,并包括其所活动之全部领域,载于文献者,均漫指黄河及淮河流域之大部分。至于此一称谓之实际含义,则充分显示民族文化一统观念。诸夏列邦之冠以“中国”之统称,主要在表明同一族类之性质与同一文化之教养之两大特色。因为实际上自远古以来并无政治统一之事实,而族类之混同,则已构成一致同血缘之庞大族群,在当时则称为诸夏。同时文化之融合与同化,也已构成一致之观念意识、生活习惯、语言文字与社会结构,在当时则形容为中国。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

材料二


①唐蕃会盟碑
②隋唐统一、使“中国”版图进一步扩大。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唐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③阎立本《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材料三   我们应该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随着历史的发展,边区各族和中原汉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光是经济文化的交流关系不够了,光是每一边区和中原的合并也不够了,到1718世纪,历史的发展使中国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把中原地区和各个边区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而清朝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完成了这个统一任务。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的历史疆域》


(1)依据材料一说明秦汉统一前“中国”一词的具体内涵。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别;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的方式及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7-18世纪清朝为完成“统一任务”所做的努力,并分析其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2024-01-2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