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端午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朝人文献中关于端午节的记述摘编如下: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曰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是日,竞渡。”“竞渡”之俗即“俗以五日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屈原以夏至赴湘流,百姓竟以食祭之。常苦为蛟龙所窃,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端午以菖蒲生山涧中一寸九节者,或镂或屑,泛酒以辟瘟气。”

材料二   东亚的日本端午民俗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611年编撰的《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十九年(公元611年)五月五日在菟田野(现奈良县宇陀市榛原区足立)举行‘药猎’,拂晓参加者集合在藤原池附近,天亮出发。”

7世纪末,东亚的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新罗的佛教、姓氏习惯和节日习俗深受中国影响。东亚地区文化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等方面,也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东亚文化发展。

(1)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一中端午节习俗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隋唐时期“东亚文化发展”进行阐释。
2024-04-2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新航路的开辟
材料一

14世纪的星盘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版画)
材料三
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
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过的地区。航海探险唤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摘编自[美]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一、三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说明三则史料在研究新航路开辟中的价值。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2024-05-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两次工业革命

材料一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促使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适应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在英国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圈地运动在使农民成为流浪者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出卖廉价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因而促成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英国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

——摘编自孙丽红《试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统计表(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1890190019101913
英国145171185195
德国71112158187
法国3647.95562.5
奥匈帝国19.7294049.4
俄国10.9304154
意大利4.559.611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024-04-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的很多形式,大范围地流行。裤褶(xi)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一种服装形式。汉末,裤褶广泛地流行于民间,成为文武通用、男女皆穿的日常服用。

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凡帝、后及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都沿袭秦汉旧制。

这一时期,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北朝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阐释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2023-11-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民族与国家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事件
1431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023-11-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房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摘编自文慧《稻米传奇》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使许多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宋朝代江南稻米广为种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11-1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文献档案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有关史料摘编如表

序号文献史料出处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脱脱《宋史•王安石传》
宋宰执荆公,由鄞令起家,博古好学……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鄞民歌咏其德,于棠芾所驻(明)王章《重修经纶阁记》
注:经纶阁是郅县百姓纪念王安石的地方,历代多次重修刻碑以记

材料二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积累了数量庞大的、较为系统的档案资料,这些红色档案历经战火,保存不易,迄今已有70多年历史,成为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献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调研时曾深情地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西柏坡红色档案基本是以纸质载体形式存在,鉴于档案的唯一性,以及存放地点的分散性,查找不便。部分档案馆曾经进行过档案整理,编辑出版了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性档案资料,初步实现了从点到面的传播,但其数量、内容和覆盖范围不足,难以适应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需要。因年代久远,许多珍贵的地方革命档案出现了字迹漫漶不清、霉烂和虫蛀等损毁,到了必须抢救的紧急关头。


(1)请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相应序号,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西柏坡红色档案的主要价值。谈谈你对更好保护红色资源的建议。
2023-05-28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居住在中原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齐国以“攘夷”相号召,与之斗争,数次援助燕、卫、邢、郑等国,击退狄与楚的进攻。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进入战国时期,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丰富了华夏文明。这一时期,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始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

——摘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0


(2)依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姓氏改革的理由。结合所学,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比起前代,清朝的贡献就在于: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清朝巩固边疆的措施及其历史意义。
2023-01-2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拉丁美洲五百年

材料一   数千年来的孤立隔绝使印第安人在军事上与在生理上一样不堪一击。1500年时美洲印第安人的技术水平,仅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的西欧人和公元前3500年的中东人的技术水平……

他们只有石质、木质及骨质工具,还不能熔炼矿石,因此也就没有西班牙人那样的刀剑和火器。起初,美洲印第安人被西班牙人的火器发出的声响和射杀效果,吓得魂不附体。那些冲锋陷阵的骑兵,也令他们胆战心惊,以为是人和马合为一体的可怕动物。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的拉丁美洲

   19世纪20年代的拉丁美洲

材料三   拉丁美洲革命不是一次偶然事件,它早已在酝酿中。孕育这次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压迫。殖民地人民在同一领域、同一环境内相互交往,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和同化,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普遍高涨。18世纪中叶以后,拉丁美洲与外界接触日趋频繁。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主义者的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广泛传诵。到18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工业虽然还很薄弱,但它是殖民地经济中一种新的因素,它必然会在殖民地不断发展,决非任何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反动势力所能压抑和扼杀的。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古代美洲文明衰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拉丁美洲政治形势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024-05-1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有学者认为,《联合国宪章》规定自卫权,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武力的概念,这是国际法在制止战争方面的重大发展。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对上述国际法规定的重要实践。它们采取进步的法律观点,确认了侵略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性犯罪,宣告了国际正义与和平是不容破坏的。

关于“东京审判”的部分资料摘编

报道了侵华日军“百人斩”的暴行

——《东京日日新闻》(1937年12月13日)

“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

——《开罗宣言》(1943年12月1日)

《严惩日本战犯战罪委会发表备忘录日军之罪行一如纳粹》

——《中央日报》(1945年9月12日)

“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南京市居民伍长德的证词
“如果天皇受审,占领日本的计划必须作很大调整,而且在具体行动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必须完成。天皇的被诉毫无疑问会在日本民众中引发巨大的震动。”

——麦克阿瑟给参谋长艾森豪威尔的电函(1946年1月25日)

“戏文里有‘尚方宝剑,先斩后奏’,可现在是法治时代,必须先审后斩,否则我真要先斩他几个,方可雪我心头之恨!”

——梅汝璈《东京审判日记》(1946年5月13日)

反和平罪,指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一场经宣战或不经宣战之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法、条约、协定或保证之战争,或参与为实现上述任何行为之共同计划或共同谋议。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5条

《东京国际法庭不会如此荒谬吧》中说:“最近我国代表出席作证,法官容许罪犯之辩护者做过分之质难,致使我以战胜国之地位与资格受极度之难堪。”

——《工商晓报》(1946年7月31日)


(1)对上表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指出其类型。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东京审判”的认识。(能够写出2-3点认识,并用材料加以说明)
2024-04-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