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56年,查理四世为了谋求德意志地区诸侯对其子继承王位的承认,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一维膝堡公爵、勃兰登堡伯爵、莱茵一普法尔茨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最初,美因茨大主教是选侯召集人兼帝国摄政和首相,而来自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则长期担任德意志皇帝。1525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选帝侯腓特烈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他宣布改信路德宗教。随后,腓特烈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普士公国。此后,用腓特烈家族的国王,一直对内实行开明君主专制治国,不断进行农业、军事、法律和教育改革;对外则通过战争和联姻继承的方式不断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整理自《帝国的北斗——德意志七大选帝侯的故事》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普普士的工业在德意志地区占据绝时优势。1849年,代表德意志资产阶利益的法兰克福邦联议会通过宪法试图将德意志皇位授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但遭到了威廉四世的回绝。拒绝的原因有多种,表面上,他回复议会说没有德意志各邦国王的同意,他无法接受皇位。私底下也担忧会遭到其他邦的反对,担心此举会招致奥地利和俄国的军事干预。到了1862年,在普鲁士下议院会议上,针对许多议员反对增加军费预算支出的舆论,俾斯麦说道:“不要指望用演说和决议解决当前所面时的难题,我们在1848车和1849年就犯了大错。”

—整理自《俾斯麦》和《德意志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16世纪德意志选帝侯的特点,并概括腓特烈家族促使普鲁士实力不断增强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关于德意志统一的构想与1849年法兰克富邦联议会的构想有何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都是英国发明的。就世界范围来说,这次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通过新技术的传播带动后进国家,从而推动了近代工厂制度在欧美国家逐步建立,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

——摘编自赵秀玲《工业革命——世界整合与裂变的双刃剑》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科学家们作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机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具有哲学思维的历史学家和具有历史意识的哲学家,把基督教的历史进步观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结合起来,坚信主宰历史的是人,而非神或英雄。国家、民族、社会代替教会和王朝,成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单位,全面论述人类历史的普遍史也随之出现了。普遍史力图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规律,伏尔泰被认为是此规律的开拓者,因为他是“第一个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的学者,他将全世界各大文化中心的大事联系起来,而且包括人类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这一时期,多数历史学家相信人类历史受规律支配,社会现象有因果联系,关注社会变化的条件、动因,强调必然和一般,忽视偶然和个别。

——摘编自韩炯《文明史叙事与历史规律的探询》

材料二   历史进步观念在19世纪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社会历史进步的原因、方式和阶段,特别是进步的规律不仅在圣西门、孔德、黑格尔和斯宾塞这样的思想家的手中继续得到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开始越过学者的书斋,深入一般公众。到19世纪中叶,关于历史服从于总的进步规律的思想渗入报纸、杂志、政治文件、诗歌等,成为受过教育的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英国、法国和美国,“几乎每一个就社会历史的题目进行写作的作家都提到过它”。

——摘编自何平《历史进步观与18、19世纪西方史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西欧历史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8世纪以来西欧历史学发展的认识。
2022-07-10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13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出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年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号“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镇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北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指出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该措施的目的?
(3)根据以上材料,明朝制度同汉、宋相比有何不同?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简述汉、宋、明三朝措施起到的共同进步作用。
2020-10-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不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

——摘编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待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6 . 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两家;投资总额合计470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20万元。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民国初期历年新注册工厂数(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统计


材料四:1933~1936年中国(国民政府)轻工业月平均生产指数增长表

注:1933年月平均生产指数为100。
材料五:漫画《财神图》中的对联是:“卖国内战蒋宋孔陈,垄断独占中交农”,横批是“一手遮天”。(注:中交农即中央、中国、交通、农民银行)

材料六:关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命运的漫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近代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材料三、四中民族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材料五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哪一历史时期?对联中的“卖国”具体指什么?“一手遮天”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5)依据材料六,说明资本主义道路为何在中国走不通?
2018-04-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三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其兴起与发展均是被动的。中国没有经历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运动,中国近代文化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面临外国的挑战下而被迫萌发出来的。在民族危机面前,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救亡图存的改革,他们力图通过改革向西方学习,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19世纪后40年里,中国流行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西方的学习与模仿局限在器械、科技、教育等方面,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全盘西化”,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模仿。

——摘编自梁海燕《浅议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的交流互动由经济、科技领域转向了政治、文化领域。经济全球化浪潮来袭,文化方面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思潮,这种思潮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导致人们对自己国家文化认同的弱化,甚至引起民族文化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马睿《文化自信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49年,罗马共和国由“护民官”坎布尔尼·比索内针对行省官员索贿事件提出一项元老决议——《坎布尔尼法》,该法确立了索贿罪刑事法庭及其案件的审理程序,由外事裁判官负责领导这种诉讼。随后,又有几项法律对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其中《本波铜表法》授权一位裁判官专门负责对索贿罪的审判,它规定应当挑选一个陪审团。为此,裁判官准备一份从骑士中选出的450名市民的名单,每个诉讼的控告人均应当从这份名单中挑选100人并将中选者名单通知被控告者,后者从这100人中选出50人参加陪审团。后来在《奥勒留法》中形成一致规定,审判员名单中元老院、骑士和司库人数均等,每次诉讼从各类人员中抽选同等数额的陪审员。至于陪审员的遴选方式,自苏拉时代(前88—前79年)起,开始以抽签方式取代控告者的初选和被控告者随后的挑选之方式。

——摘编自李文杰《理论与实践:人民陪审员制度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30年代,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加剧。大陪审团作为当地的民众组织,自然要担负起反抗殖民当局司法暴政的重任。特别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大陪审团经常被殖民地人民用来对抗英国统治。1789年6月8日,詹姆斯·麦迪逊向国会提交了在宪法中规定大陪审团条款的议案,其建议经修改后在参、众两院通过,大陪审团制度最终在1791年的宪法第五修正案中被确定了下来。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非经大陪审团提起公诉,人民不受死罪和不名誉罪的审判,惟发生于陆海军部队的案件,或者在战时和国家危机时发生于服现役的民团的案件,不在此限。”这表明,除特殊管辖外,美国联邦法院审理的死刑和重罪案件都须经大陪审团起诉。尽管美国宪法不要求各州也使用大陪审团,但其后,美国所有50个州相继确立了大陪审团制度。

——摘编自高一飞、王金建《昨日辉煌:风雨中的美国大陪审团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陪审团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发展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陪审团制度的认识。
2023-11-2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年21010593822
1880年3721691751658
1890年61722433134919
1900年7602844026020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18-06-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都是宰相。他们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随后制度稍变,仆射不再参加宰相议政,皇帝又不时召集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并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系衔,事实上这些人已加入宰相集团。久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专称,无论实居何职,但加此衔即为宰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宋太祖夺得国家政权后,就面临如何使宋代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这一严峻问题。其后,太宗的非正常即位,又对这一新兴政权的稳定持久性提出了挑战。如何让国家走向稳定治世?反观历史,宋太宗认为“前代乱多治少,皆系帝王所为”,并道:“国之兴衰,视其威柄可知矣。五代承唐季丧乱之后,权在方镇,征伐不由朝廷,怙势内侮。故王室微弱,享国不久。”

——摘编自邓小南《过程空间:宋代政治再探讨》

材料三   明朝初期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为丞相。丞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相权较大。随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剧,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1)指出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加强“威柄”的措施,并简述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说明其反映的实质。
2023-12-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质检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