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的济贫历史十分悠久。1601年的《济贫法》就规定,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济贫费用的专项开支;各地方保安审判官负责组织当地教区的救助事宜。《济贫法》的实施标志着英国的济贫体制基本确立。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影响深远,如对老、弱及残疾人、穷人实行院内救济,不准对不愿意入(济贫)院的贫民给予任何院外救济;收容贫困儿童、青少年到贫民习艺所进行技术培训;对寻找工作的穷人,给予劳动介绍;对健壮的流浪者和乞丐,采取强制收容和强迫劳动。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颁布《住所法》,规定凡擅自变更居所的人,都得被送回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非法居留者则被驱逐出境。

——摘编自毛日清《论英国社会福利的历史演进与特征》

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期,英国农业连年歉收,物价飞涨。工业革命初期,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加剧了谋生的竞争。1779年,兰开夏地区出现大规模反机器骚乱。1793年,英法开战,法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英国贸易受到阻碍,食品价格飞涨。1795年,英王颁布法令,正式废除《住所法》中的“预防性驱逐权”,人口流动得到保障。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出台,该法案对进入收容机构的穷人制定了更为严格的人身约束制度,如进行日常劳动,男女隔离,不准吸烟、喝酒,外出、会客须经请示、汇报等。收容机构往往食物粗劣、劳动繁重。时人嘲讽道,身体健全的人要么设法自立,要么进入“井然有序的劳动院”。

——摘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英国的济贫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济贫政策调整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2022-06-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取得了很大发展。汉朝出现了以刘向、刘歆父子编纂的《七略》为代表的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体系。唐朝时很多大家纷纷著书立说,文献数量激增促进了图书馆发展,出现了官府设立的修书院来抄写与校书。及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刻书印书之风大兴,社会上书籍量剧增,宋太宗建立专门藏书的崇文院,并亲自前往观书。宋徽宗设立专管外借书籍的管理人员,名曰“库子”。元朝先后设立宏文院和艺林库,专为收藏图书之用。明朝更设立了“国家图书馆”文渊阁,并派专人到民间采编图书。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图书馆理念,康乾盛世的《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正是受此影响而成。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材料二   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书籍被大量保留在修道院和大教堂的图书馆中,这些图书馆又称寺院图书馆,几乎成为当时欧洲唯一的图书馆类型。其中,教堂图书馆还兼具学校的职能,所以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更超修道院。寺院图书馆大体上按照学科对书籍进行分类,有馆藏目录,图书馆之间还可以馆际互借。中世纪的图书一般都是羊皮书,靠人工抄写复制,增加了其珍稀程度,因此被图书馆以链条锁于书架。这个时期的图书目录较为简单,类似于财产登记簿。中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大学图书馆全面兴起,欧洲大学图书馆建设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大学“总分馆”模式,即由中心图书馆和各学院图书馆组成的运作体系。在印刷书籍问世以前,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都比较少,因此书籍格外珍稀,一般不许外借。但大学图书馆藏书在利用率上远超寺院图书馆,使图书中的知识发挥价值,服务于科研和教育。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西欧图书馆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请回答问题。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1924年)一文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不断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去年的真理,到了今年,便不是真理了;昨日的真理,到了今日,又不成为真理了。同一历史事实,昔人的解释与今人的解释不同;同一人也,对于同一的史实,昔年的解释与今年的解释亦异。此果何故?即以吾人对于史实的知识与解喻,日在发展中,日在进步中故。”


对材料中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进行评析,并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9-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9月质量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进而试图灭亡全中国的严峻形势,发表了《为抗日教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作出了东北一切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组织抗日联军及其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的决定。翌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该宣言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各反日军队,为着组织巩与行动统一,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该宣言由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署名发表。此后,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相继政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据不完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抗战爆发,由于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尤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作战,东北日伪军共被消灭10余万人,其中1931年到1933年3.1万人,1933年到1937年7月7.3万人。从1938年起、东北抗日联军在及其因难的情况下,进行了数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斗争,后因环境极端恶劣,生存困难,在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抗联主力撤退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但一直没有放弃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张究文,庞绍堂等著《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历史作用。
2019-10-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长治市高三九月份统一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普遍的观点是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内政、军事、外交、财政、经济命脉以及文教的各种权利:中国的一些海港和地区成为他们独占的殖民地:全国各省区被他们所分割:中国陷入了极为贫穷衰落的境地。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侵略过程中,殖民主义者带进来不少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现代化工业:中国人出于救亡的需要和对文明的期盼,也曾长期以西方为师,开启并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外国资本主戈入侵前,不仅自身发展缓慢,而且只是在原社会范围内的循环式的发展,缺乏内在的自我变革的力量,只有经过西方殖民者这些外来的破坏力量,才能推动它向前发展。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末以来,在利玛窦等人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真正地了解世界,涌现出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他们与利玛窦等人合作编译各种欧洲科学著作,向国人普及新的科学理念,一时间钻研西学蔚然成风。16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文化伦理革命,其先锋“并不是出国考察者,因为谁也不能走出帝国之外去异邦寻求这些科学,他们只是译者或编者,是他们让读者得以接触外来的著作”。在中国儒家哲学被广泛介绍到欧洲的同时,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在欧洲广泛流传开来。1735年在巴黎刊印的《中华帝国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与德国、英国的知识界均以此书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材料   。欧洲启蒙学者多是开明君主专制论者,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成为启蒙思想家们追求的社会楷模。霍尔巴赫主张以德治国,他公然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赵昂欲害死张权,掏出银子来放在桌上,就换来巡捕杨洪“吩咐个强盗扳他,了其性命”的承诺。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通过经商获利,重振主母家业,且勤谨自守,获得了乡人的尊重,还获得朝廷旌表,《明史》将其事载入“孝义传”而名垂青史。《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记载:“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能让李甲独自留在悔恨和痛苦中的是沉水的“百宝箱”,写尽了对公子贪图千两白银的嘲讽。

——摘编自明代中后期冯梦龙编选的“三言”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明朝重大历史现象,并评析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析准确全面。)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的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但南方许多州拒绝有色人种进入白人学校,最严重的一起冲突事件发生在阿肯色州的首府小石城。1957年9月2日,该州州长福布斯派出国民警卫队阻止黑人学生入学,但未成功。23日,在州长的纵容下,上千名种族主义分子包围学校,殴打黑人记者,并把8名入学的黑人学生赶走。25日,艾森豪威尔总统不得不动用美国陆军101 空降师,“占领”了小石城,保护黑人儿童入学。

“小石城危机”爆发后,莫斯科电台在三个月内发布了160条批评美国的评论,大多都面向亚洲和中东。西欧的许多人对美国作为民主榜样的名声进一步受损感到惋惜。拉美的记者常常列举他们自己种族融合的传统,表达出更明确的批评立场。近东和远东的记者则对美国虐待少数民族表达了强烈的谴责,如首尔的《韩国日报》称美国的隔离问题成为世界有色人种对美国民主和美国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和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报道令艾森豪威尔政府大为沮丧。

——据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某一重大历史现象,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评述需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