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2018-06-01更新 | 1312次组卷 | 1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中世纪的黑暗与光明】

材料   中世纪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史学家比昂多于15世纪提出来的,他把古希腊-罗马文明结束和欧洲文艺复兴,即欧洲文化史上的两个顶峰中间的这段时期(5-15世纪)称之为中世纪。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日耳曼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等在西欧纷争不断,将之前建立在罗马帝国基础上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毁于一旦。在宗教神学统治下,欧洲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陷入停滞。但当我们认真了解和思考欧洲中世纪历史之后发现,人们常说的“黑暗时代”是指中世纪前期。而到了11世纪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社会先后出现了很多的文化进步现象。

在当今绝大多数世界历史普及读物中,对西方文明发展历程的介绍往往从古希腊开始,沿着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一近现代西欧这样的主线展开叙述。而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实际上标志着学者们对传统的西方文明史叙事框架的质疑。国内大多数参与讨论的学者认为,西方文明源起于中世纪,正是在中世纪时期,日后西方文明中一些最根本的制度规则和观念得以确立,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摘编自赵琪《客观认识欧洲中世纪历史》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7-09更新 | 331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学家阿米蒂奇认为,大西洋是欧洲人长久不懈地进行航海、探险,拓殖、管理和想象的产物。他指出,大西洋史主要有以下三种研究类型。

环大西洋的历史把大西洋世界当作一个特定的交流和传播区域。最典型的是历史学家诺顿把巧克力和烟草当作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它们在欧洲和美洲的交流和传播。
跨大西洋的历史主要比较大西洋世界内部不同帝国或民族国家,城市、岛屿以及种植园之间的异同。学者埃利奥特比较了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在美洲的殖民史。正是由于宗主国殖民方式的差异,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殖民地区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地方与整体相结合的大西洋史把某个特定的村镇、城市等置于大西洋视野下,把局部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研究者汉考克以伦敦为中心,分析伦敦商人与北美新英格兰地区殖民地商人以及其他地区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魏涛《二战以来欧美学界大西洋史的研究路径和发展趋势》


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来研究大西洋史,请自拟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传统观点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来有学者通过对双方阵营社会成分的分析,提出英国革命不是一次阶级革命;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具有清教和宪政的双重属性。据此可知,关于英国革命的认识
A.随时代发展历史解释日益多元B.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历史事实
C.因研究视角的拓展而渐趋真实D.后期史学家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2020-05-20更新 | 4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 ”

【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


(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
2023-06-26更新 | 556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观点认为,正是从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苏德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之前处于绝对优势的纳粹德国在战役中元气大伤,而苏联则是乘势而上,不断取得重大战役的胜利,为最终打败纳粹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从世界意义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坚定地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同意1943年是二战进入根本转折的一年,但他更强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而并未明确上升到二战转折点的高度。英国人似乎也不太同意这一论断,著名史学家查尔斯·富勒就曾指出:“阿拉曼战役是为保卫盟国利益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陆战。”这无疑是把阿拉曼战役视为二战的转折。另一位英国学者H·鲍德温在《胜败之战》中,更是列举出了十几个二战的转折点,涵盖了二战的各大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只是其中之一。近几年,俄罗斯的学者也开始对这一观点表达不同看法。

历史学家安.尼……梅尔察洛夫就认为二战的转折不可能在某一次战争中完成,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认为之前的莫斯科保卫战就已经开始了这一过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转折的继续。

——摘编自高强《被误读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观点各异的因素。
7 . 1640~1660年的内战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18世纪上半叶,有学派认为查理一世违背宪政原则,内战是议会为了维护宪法原则、保障个人自由而与国王展开的一场斗争。进入20世纪后,学术界从社会经济结构入手,对内战进行了新的诠释。主要观点有:乡绅是乡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在内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战是衰落的乡绅为挽救自身所做的自救运动;等等。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内战是英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但也有学者认为内战是偶发事件,是一场误会。据此得出
A.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B.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C.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2022-05-29更新 | 11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15史学研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从商周起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传统。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目的也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代学者许嘉璐也提出:“无科技无以强国,无文化足以亡种”。这些论述说明
A.历史是史学家挑选出来的人类发展精选集B.历史的存亡由历史学家个人意志主观构建
C.历史学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D.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
2021-12-17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06 由2022春晚三星堆文化看-历史研究和史料常识(对点练)-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预测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著名希腊史学家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具有民主、自由和平等三个基石。”这一结论是很难让人信服的。……雅典的民主带有相当强烈的不宽容性。中国学者对此进行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倪学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读》

材料二   我们只需把它们与任何其他古代政体比较一下,便会毫不踌躇地宣称它们具有无可怀疑的优点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希腊史专家格罗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对汉森的说法持怎样的态度?说明理由。
(2)两则材料对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看法有何不同?为何会形成这种差异?
10 .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