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
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 贸易的繁荣。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何一民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 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 一衰一兴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
(3)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对现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代议制民主的兴起已经是17世纪以后的事。洛克指出,政府和国家起源于人们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背弃他们所受的委托,用职权而侵犯人民的自由、生命、财产权利等安全保障时,人民享有恢复他们原来的自由的权利,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形式。德斯解决了国家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机制,明确提出防止权力滥用的手段:以权力约来权力,密尔给出了代议制民主的定义:“国家的主权权力属于全体人民公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公民投轩使这种权力。其转点是代表由选举产生,并向选民负责,受选民监督。政治权力应该定期、和平、有规则地更替,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法行使。

——摘自丁一、余降(直接制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比校分析》

材料二   我国的代议制民主最初是从百方四家移植过来的,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议制民主政体一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规定,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四的最高政权机关,在全中华苏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最高权力,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全中华苏埃代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苏堆块即代表会议,作为我国我议制民主政体的雏形,是当时的中共中央为统一领导各红色区域的革命斗争,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建立的,而我国日前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在这一政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摘自周和延、林军《我国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共领导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历程,并指出新中国代议制民主与近代西方民主的本质区别。

5 .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6 . 近代以来,国际格局风云变幻。

材料一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的顶峰,这一漫长过程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就开始了。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美国迅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1)依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格局出现的“结构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正常运作?雅典的民主又有什么缺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考试由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委员会自1855年成立之后,一直独立管理考试事务……文官考试的类型有公开竞争考试、有限竞争考试、及格考试……1868年,格莱斯顿内阁执政后,继续推行改革,力争实现公开竞争考试制度。187064日,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这个枢密院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贯彻和逐步扩展范围提供了法理依据,是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这以后,考试制度的一些细节也不断改革、补充和完善。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政治发展的因素。
9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35
7
17
8
8

材料二 科学发现始终是在继承与突破传统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中世纪末期,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对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提出质疑。哥白尼在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基础上,经过长期推算,提出“日心说”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的速度与质量成比例”的学说;并于1610年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1781年,一些科学家根据万有引力理论,通过大量的计算先后发现了海王星与冥王星。
材料三 20世纪初,爱因斯坦从相对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为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爱因斯坦向美国罗斯福总统建议,应该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随后美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但当爱因斯坦得知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的消息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他说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晚年他致力于建立国际控制原子武器的工作上,一辈子从事反战和平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有何不同特点?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建议“研制原子弹”和 “感到懊悔提议研制核武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这件事情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2016-12-1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辽宁大石桥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
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总理及各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哪次革命运动的产物?依据材料分析《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华民国政体有何特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圆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修改宪法;
(二)制定法律;
(三)监督宪法的实施;
(四)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圉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的人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并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拥有的主要权力。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体有何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