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美、英、法等12国外长在美国举行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签字仪式。之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了《共同防御援助法》,该法案确定了美国对北约的军事援助和销售政策,与马歇尔计划共同组成了美对欧政策的两个轮子,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1949年1月29日,苏联发布了关于对北大西洋公约的声明,谴责北约实质是为了准备发动新的战争,镇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解放革命和工人运动而成立起来的。沃伊泰克·马斯特尼认为,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后,苏联用尽外交和其他手段也没有转变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事实。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匈牙利等八国在华沙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同北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美国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世界范围内的不安全环境反而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全球化,在原子弹的约束下,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两极对立格局。

——摘编自胡亚航《论美国资本全球化对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地图上画长城现在已经无法确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标有长城的地图是宋代的。学者研究发现宋代并不是一个修筑长城和利用长城进行军事防御的朝代,但宋人却认真地在许多全国性舆图上都画上了长城。今天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一块宋代图碑,上刻《地理图》一幅,图中就有长城。值得注意的是图下部的跋文说道:“中原土壤北属幽燕以长城为境,旧矣。至五代时,石敬塘弃十六州之地以赂契丹,而幽蓟朔易之境不复为吾有者三百余年。”长城虽不是边境,但长城的意义本是阻抗北方民族的南下,所以图的编制者仍画上实际上不起作用的长城以求理念上的不败。此幅地图的编制有当年的时代意义,如跋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言:“庶几观者亦有所感发焉”。所谓观者的“感发”就是感怀华夏北方领土的失弃。

——摘编自唐晓峰《宋代地图上的长城》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地图上标注长城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指出地图在宋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的功能。
2024-05-07更新 | 308次组卷 | 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五六千年前,地中海东部就已经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代帝国,它们的建立带来了东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文化交融。希腊文明兴起之后,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邦遍布整个地中海沿岸,地中海的文化中心也由埃及转移到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之间有了更密切的交流。公元前1世纪,罗马征服了整个地中海沿岸,将原本独立的各个文明纳入同一个政权治下,地中海文化圈最终形成。

——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材料二   学术界往往将地中海文化圈一分为二、埃及、叙利亚等东地中海地区具有浓厚的东方文明特征,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地中海地区则别具一格。希腊文化源自埃及,同时希腊文化也为东方文明所吸收。而最终征服环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在文化上展现了更多的开放与包容,不仅对希腊文化照单全收,对埃及等东方文明也多有吸收,成为地中海新的文化中心。而罗马的征服又将文明带到了原本落后的西欧地区。

——摘编自谌中和《地中海文化圈与西方文明独特性的根源——兼与陈村富教授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地中海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中海文化圈形成的影响。
4 . 【社会变迁类型】

材料   人类社会的变迁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Ⅰ.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

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的社会变迁,例如农业社会形态内发生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大都属于这一模式。

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

——摘编自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请以“社会变迁”为主题,从Ⅰ、Ⅲ、Ⅳ三种类型中任选一种类型,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俄国国内反动势力的平息以及国外武装干涉的覆灭,以“管控”为主要特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国内外的现实情况。而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18年至1920年这三年时间里致使普通民众的生活极端困苦,特别是农民这一群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粮食收集制”,不仅收走了农民的余粮,甚至连农民的一部分口粮也强制征收了,广大农民对此苦不堪言。1921年,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俄国由此转向发展国民经济的新道路。面对当时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人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为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及实施奠定基础。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农业为序幕,把工业的振兴发展作为目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即通过商业关系这个中介持续带动苏俄(联)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积极主动地去开垦新的耕地,扩大种植面积,进行家畜饲养,实现了农产品产量的增加,提升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发展。苏俄(联)重工业也恢复了增长,重工业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轻工业得到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国家金融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卢布保持长期的稳定,也有助于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新经济政策废除了禁止贸易的规定。因为禁止贸易,实行计划配给制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背弃苏维埃俄国实际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苏俄(联)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7日内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和专门从事商品经营的商人阶层。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这些手工业者在城市里开设作坊,从事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随着社会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货物贩运和销售的商人队伍。他们有的在城里开设店铺,销售商品,被称为“坐贾”;有的通过陆路或者水路将商品贩卖到各地,被称为“行商”。随着各诸侯国的“通商宽农”政策的实施及彼此互通有无的需要,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

——摘编自范煜晗《战国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市场上都陈列着来自各地的珍奇物品,一些地方出现了“通流财物粟,无有滞留”的形象,“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逐渐形成。这些商品交换和流散的聚集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中心或商业都会,有的随着经济和交通的日渐发展,甚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摘编自林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伴随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还伴随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官僚体制与行政管理、文化教育等整个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楼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秦朝至元朝的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围绕“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是世界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外学者对此有过许多论述,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那么,开辟新航路仅仅是为了寻求黄金、白银、珍珠、宝石和香料,还是也有占地移民、寻找销售市场和争夺霸权等目的?哥伦布代表的是封建阶级,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哥伦布的“发现”应怎样评价?是“全盘否定,坚决骂倒”,还是“基本肯定”?哥伦布是“殖民主义海盗”,还是“伟大的航海家”?

——摘编自赵瑞芳《“新航路开辟”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五百周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航路的开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以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四个大陆及其附属岛屿内部及其之间人口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平台,一个地方发生的事件在其他地方也会形成影响,甚至直接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

——摘编自施诚《方兴未艾的大西洋史》

选择15世纪后大西洋沿岸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新变化,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这一变化对大西洋沿岸及人类历史发展方向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要求:选择的变化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礼仪制度是华夏文明的特征之一。在上古时期,封国之间公、侯、伯、子、男;贵族之间公、卿、大夫、士等的社会资源配备,包括宫室、车旗、舆服、器用之类都按照所谓的“命”来安排。《天子建州》记载,周王室派周公阅到鲁国使聘,鲁国招待之物中熬稻、熬黍象征着文治,虎形盐巴则意味着武功……每当新的统治集团夺取政权之后,便着手礼乐制度建设,历代都有所谓“议礼”,即通过礼制大讨论,制定符合本朝的礼乐大典……儒家被尊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其“尊尊亲亲”的根本特点也转化为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法则。唐代的刑书有律、令、格、式四种,其中的“令”就是“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的行用范围不限于中国本土,当礼仪制度在中国本土出现缺失时,“礼失而求诸野”,在东亚文化圈的其他地区还可见到中国传统古礼的遗踪,比如朝鲜半岛、日本部分地区还保留有冠礼,东南亚部分地区还保留藉田礼,等等。

——摘编自柳诒辉《中国礼俗史发凡》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特点的成因。
2023-05-16更新 | 165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