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3年,约翰避宣誓就任美国总晚,他曾发誓要彻底研究越南战争及相关问题,并在48个小时之后开始全面了解越南战争,面对日益严峻的越南问题,他在升级战争的同时,也不断与北越接触以寻求和平。约翰逊“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往往会以强有力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加之对于中国出兵干预的忌惮,此时他陷入了矛盾之中,既不想承担丢失越南的责任,但又不想放弃他挚爱的“伟大社会”;既不想让美国参战,又不想让“共产党人获得胜利”。在他执政生涯中,国内的建设是他关注的首要问题。一旦越南战争正式开船,国会里的保守派就会利用财政问题做文章,号称“第四政府”的媒体对军队规模、战争情况以及美军伤亡的报道绝对地左右着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因此,越南战争后期的约翰逊不断地向北越释放和平信号,他所做的,就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

——摘编自郭庆贺《从越南战争看约输逊的矛盾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约翰逊政府矛盾政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最早开辟了西欧—拉美—中国之间的跨洋商业联系,北太平洋在其中主要体现为一条海洋贸易往返航线,而远非一个由频密的商贸网络支撑的整体经济区域。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北太平洋上发展起了新的跨洋国际贸易——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它的开辟与其他贸易路线,为自由贸易时代的到来和世界经济“去大西洋中心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王华《海洋贸易与北太平洋的早期全球化》

材料二   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比其他各国都早,到19世纪中叶时,它施行自由贸易,并希望因此成为“环球作坊”,成为供给所有各国制品的承办人,而所有其他国家就应当供给它各种原料,作为交换。

——摘编自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贸易商主导下的对华海洋动物毛皮贸易和檀香木贸易”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推行自由贸易的影响。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安史之乱后,吐蕃贵族乘虚攻占河西、陇右,民众“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嬴老者咸杀之,或断手凿目,弃之而去”,人民日夜思归唐朝。唐后期由于吐蕃灾荒连年,内乱不断,唐朝乘机收复了部分失地。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领沙州(敦煌)人民起义,驱逐吐蕃守将,自摄州事。此后一二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收复甘(张掖)、肃(酒泉)二州。五年正月,宣宗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张议潮兄张议潭入朝,献上十一州图籍。宣宗遂于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张议潮加强战备,兼之富有军事才干,屡次击败吐蕃军,稳定了河西的政治局势。懿宗咸通二年(861),议潮率蕃汉兵七千人收复凉州(武威);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诏授司徒、右神武大将军。张议潮还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发展灌溉,“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轨俗一变”。河西人民赞曰:“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议潮的历史功绩。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3-07-17更新 | 3459次组卷 | 3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社箭袖,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并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l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

——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l5—l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
2021-09-27更新 | 3621次组卷 | 25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宋以来,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城市经济繁荣的同时,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垃圾也随之增加,防火、交通、环保等问题日益严重.在城市道路方面,宋律明确规定在道路旁设立标记,严禁越界侵占街巷,并对侵占街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刑统》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仗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宫府有权力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手段,将其强行拆除。城市的发展带动了肉食需求的增长,生活相对富裕的市民阶层不仅

要消费普通肉食,也开始追求野味,鉴于城市乌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宋廷在开封禁止捕鸟,甚至规定卖杀鸟药也违法

——摘编自余小满《试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管理制度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特点。
10 .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