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840年到1930年前后,华工出国迎来高潮。19世纪,随着欧洲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贩奴,美洲等迁入地的迁移“拉力”也大为增强。当时的中国,人口压迫已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窘迫,列强侵略又导致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对于闽粤沿海人民来说,出国谋生成为唯一选择。于是,迁出地的“推力”也明显增强。

出国华工有两种,一种是“契约华工”,另一种是“赊欠单工”。前者指应募到海外做工并与招募者订有契约的出国华工,但契约规定在实际中从未真正兑现过。后者指赊欠船票旅费的出国华工,虽有“自由出洋”名义,但出国后往往被当作奴隶看待。据统计,1845-1920年间,出国华工约千万人次,但出国者并非都能到达迁入地,仅海上死亡率一项,就已令人膛目。出国后,他们遍及世界诸大洲,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迁入地。

——摘编自朱国宏《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之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华工出国的特点。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苏俄反帝斗争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根据当时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实际,积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反思,并在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确立实施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改为缴纳粮食税,并允许农民可以用剩余的粮食在社会进行交换及流转,甚至可以发展小商品经济。但为了防止农民的盲目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此外,列宁还强调布尔什维克在保障农村文化发展不走入歧途的同时,还要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他们积极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

——摘编自唐广虎《列宁新经济政策内容及启示研究》

材料二   斯大林掌权后,于1929年结束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其建立的社会主义饱受诟病,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也相去甚远,但任何人不能否认他建成的的确是一种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了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的自觉管理,实行了按劳分配,在政治上普通工人农民当家作主。斯大林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理想,但符合国情,在这一模式下,苏联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

——摘编自安启念《唯物史观视野下的苏联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模式。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王授予城市的特许状中规定:任何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主人的追捕;新来者虽然必须经全体市民一致同意才能留在城市,但只要无人对那一年零一天提出非议,就可算是一致同意了。此后除了国王以外的任何人对他都不再有领主权,即他成为了自由人。

——摘编自【美】泰格《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使市民们更好地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三   城市自治运动比任何后来的革命更为重要,甚至也比文艺复兴运动和印刷术的发明和罗盘针的发现,或比十九世纪的革命和由此而产生的所有产业上的革命更为重要……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中世纪城市获取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自治的历史作用。
昨日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造“皖南事变”,掀起新的反共高潮,对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方针。边区市场流通的法币有出无入;边区军民面临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的严峻形势。据此,边区政府决定把收回法币作为克服法币不足和弥补财政赤字的对策,并以法币为基金,决心发行自己的货币。1941年1月30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关于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规定带法币出境必须经许可。同年3月18日,边币正式发行。边币面额有: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共十种。光华券逐渐被收回,边币成为边区单一的货币。边区政府坚决禁止使用法币,并收集边区法币向日区抢购物资,迅速健全边区银行组织。除设边区总行外,还在绥德、三边、陇东设立分行,在富县、延长、曲子、延安的文化沟设立办事处。边币从1941年3月投放市场至1943年底,累计发行4307215元。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货币斗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边区边币发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边币能够在边区成功发行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行边币的历史意义。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康马杰说:从继承而论,美国不仅继承了英国的传统,也继承了欧洲的传统……美国的文化和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和巴勒斯坦,这一点却被遗忘了;美国人所保持的国家、教会和家庭的基本制度以及他们所珍惜的基本价值观念都表明了这种悠久的来源和关联。”18世纪美利坚民族文化的形成是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形成的结果。

——摘编自田甜、王雪慧《美国移民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探究》

材料二   在思想文化方面,欧洲原来就有较多的共性,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洗礼,这方面的共性进一步增强了:首先,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成为欧洲的主流思潮;其次,法国大革命中所形成的自由与平等观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深入人心;再次,法国文化当时在欧洲占有主导地位。

——摘编自宛凤英《拿破仑发动战争与近代欧洲一体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推动北美美利坚民族文化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相似之处。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人类有意识地开始商品贸易,有些东西就开始在商人商队的贩运下成为商品,满足各等人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历史上的物质流通往往就是这样。以“糖”的历史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产、加工、消费、贸易,连接起印度、中国、欧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仅有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场中的三角贸易,有殖民、奴隶贩卖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有近代工业化的刺激,甚至还有糖加上咖啡与茶形成的聚会与交流场所,在欧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领域”。类似的商品还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纸张、白银、棉花等。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册)

由“物”观“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全球史的商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选择“糖”以外的一种商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6-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南方是指经历了非殖民化、冷战和冷战后全球化,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赢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并在百年变局中浮现出来的全球性新兴经济与政治力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全球南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中占比已从1980年的33%上升到2010年的45%,预计到2060年,全球南方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中的占比将达57%。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上追求战略自主,其立场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俄乌冲突从这一角度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全球南方浮现的透镜。虽然全球南方国家保持中立态度,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秩序中的核心作用,拒绝参与美西方大国主导的对俄制裁与孤立。然而持中立态度、“置身事外”的全球南方国家还谋求成为缓解甚至调停俄乌冲突的关键角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欧美国家越来越发现它们并非在每个领域都有绝对的影响力,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方面反而被一部分全球南方国家所牵制。近年来,伴随“全球治理新疆域”的涌现,也给在一些领域具备“相对优势”的全球南方国家参与新规则制定带来机遇。

——摘编自李东琪《全球南方的源流辨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全球南方”浮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南方”浮现的表现。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简牍书写不便,更因形体繁重,运输保管不易,乡吏具体负责户籍的编造,县吏主要起监督、审核作用,户籍的正本放乡,副本呈县。由于乡吏是郡县任命,俸禄微薄,工作上经常有私派加征、盘剥百姓的行为。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户籍散乱。魏晋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户籍转由县廷编造,并由县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政府。隋唐则彻底废除乡吏,继续强化以县廷为中心的治民方式。

——摘编自张荣强《从户版到纸籍:战国至唐代户籍制度考论》等

材料二   隋唐时期,户籍人口依其年龄而有“黄小中丁老”的登记。到宋代,户籍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户”与“客户”之间的区别,主户即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并且将全国的居民分为乡村户和坊郭户,即农村民户和城市民户,分别定等列籍。乡村主户五等,坊郭主户十等。坊郭户和乡村户皆由诸县三年一造版籍,推排物力,升降等第,送州府覆校,印缝保存。所谓物力,就是家业、家产、产业。对乡村户来讲,物力主要是指田地。而对于城市民户来讲,其物力则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方面的内容。不动产即为房地产,宋人谓之屋业,动产则主要是指经营工商业的资财。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户籍编造主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至宋代户籍变化的主要表现。
昨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百师联盟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新加坡形成多元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纪之交国际移民流动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戊戌政变》连环画

——摘编自刘泊君《小人书,大市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