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2024-01-26更新 | 83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的外事体制,乃是一套以贯彻大一统秩序为基本目标,以羁縻式控取为主要手段,以礼法规范为具体框架的体制。因而对集中代表了中外经济交往的互市,在以严密控制下的市坊制度对之约束的同时,朝廷看中的是其赐恩报义的政治意义而非互通有无的经济价值。故或大施恩惠,或加设禁条,并不把互市当作目的而只视之为维护四夷宾服局面的手段。对中外各种交通出入,除按既定关津制度加以控制外,边境防范尤严,往往必须以因公的名义在官方往来的外衣下方许出入。而外人在境内的居留、婚姻等,除非降附归化,入籍为民,一般也总是处于重重限制之下。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样受到大一统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对外来文化中的枝梢末叶,朝廷乐于采取大而化之的包容态度,但对系统的意识形态,如宗教,则以防范、限制和彻底的控制为基本方针。

——摘编自楼劲《汉唐对丝路上一般中外交往的管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关系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阶段晚清政府虽不得不按照西方的原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仍坚守“华夷秩序”观念,并基本按照“华夷秩序”观念处理对外关系。第二阶段为19世纪608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呈现既试图保有旧的对外观念和政策,又试图利用西方体系中一些原则的过渡性特征,清政府正式设立了专司对外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三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在物质和观念上被全面裹挟进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全球扩展之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东亚首强地位被日本取代,日本迫使清廷承认朝鲜“独立”,中朝藩属关系宣告结束,朝贡体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被划出。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帝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摘编自王卓《两个体系的碰撞——“洋务外交”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唐时期相比,近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3-05-08更新 | 411次组卷 | 14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下列四项表述,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任确的一项是(     
选项史实结论
A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严刑酷法导致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B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
C明朝人颜钧在《箴言六章》评述道:“《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決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大明律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D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清朝完成了向近代外交的转型
A.AB.BC.CD.D
4 . 文明与战争

材料一     约公元前4500年,苏美尔人迁移到两河流域南部。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具有灌溉知识,使用金属工具,用削成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从此时到约公元前2900年,以城市为中心的聚落逐步扩大,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该时期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表明他拥有宗教和军事权力,在同时期的雕刻中还出现了奉献产品的民众。这些情况表明苏美尔地区进入了文明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亚地区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并灭亡了波斯帝国,随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远征期问,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以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作为骨干力量,保证征服者的统治地位;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的统治呈现出东方、马其顿、希腊城邦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简要评析亚历山大远征。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中世纪的欧洲,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能有效地防止蛮族入侵,也有效地遏制了大贵族的野心,粉碎一切集权和独裁的可能性。材料评述的是(     
A.自治城市B.封建制度C.专制王权D.基督教会
6 . 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目标

(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

(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06-09更新 | 5303次组卷 | 36卷引用:吉林省通化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盟国将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与以往不同,盟国不是只举行一次会议,而是举行了一系列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有公开的、也有秘密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其中,以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最为重要。此前的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丘吉尔与斯大林关于巴尔干问题的会谈,都可看作雅尔塔会议的准备。雅尔塔会议继承和发展了上述会议的成果,对某些协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举行的旧金山会议、波茨坦会议等则是对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原则的补充。雅尔塔体系指的就是上述所有协定的总和。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美苏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体系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体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以来,欧洲加快了向近代迈进的步伐,同时也开始了欧洲文明的对外扩张。关于欧洲文明的扩张: .

一、欧洲文明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前选的阶段注定了它要向外扩张。

二、欧洲文明的扩张可以分两步:一是在欧洲内部,对欧洲大陆的扩张;二是通过航海,对欧洲以外地区的扩张。

三、欧洲文明对外扩张最重要的,对后来甚至现在影响最大的是向北关的扩张。

四、美国继承了欧洲文明,又反馈给了欧洲。

——据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 -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全球史》围绕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两个主题阐述,文明传承反映单个社会的独特经历;文明交流关注在多种文化交流中所有社会的共同经历。该书认为: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文明交流即已开始,后来,联系和交流逐渐增多,范围逐渐扩大,交流也有了交通、运输和贸易网络的支撑。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有效发展,这些网络反过来对世界各地人类的生活经历的影响日渐加深,也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密集和系统化。在全球化的总趋势中,该书强调互为因果的三点: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区的技术、农作物和病毒传播较容易,而文化传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为每一种文化对异质文化都持抵制的态度,主动推进文化融合的事例在历史上非常少见。

——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与本特利的全球史观》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可赞成、质疑、修改或提出观点),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并得出结论。(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表为明代医学家孙一奎生平一览表,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条目

内容

学医动机

自述“先父……攻制艺过苦……体罢惫而弱益甚……见之恻隐心焉事亲者不可不知医”

习医过程

初行商,偶遇异人授秘方,而后钻研历代的“脉象说”、《黄帝内经》等医学理论

行医经历

因医术高超显于士大夫,后遇妓者李双,患痼疾,予诊之

医学成果

《赤水玄珠》(广辑《黄帝内经》成果)、《医旨绪余》(评述前朝诸家学说)、《孙氏医案》(记录临床案例)

A.学医动机体现传统主流价值观的转变B.习医具有偶然性和传承性的特点
C.行医经历反映其阶级固化观念被打破D.其医学成果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
2023-06-21更新 | 312次组卷 | 6卷引用:吉林省辉南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B)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