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023-07-17更新 | 5189次组卷 | 32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主要反映了(     
A.城市经济逐渐繁荣B.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023-01-04更新 | 44次组卷 | 73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十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国家就会治理得越来越强大。由此可见,法家主张( )
A.严刑峻法B.执法要因人而异C.礼法兼用D.法律应及时变革
4 .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
5 .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2021-06-02更新 | 2011次组卷 | 26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
(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
(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2021-10-19更新 | 823次组卷 | 45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从古至今,边疆是全国安全稳定的防护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帝接受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废土司为府、州、县。1731年,这项工作初步完成。改流的实行,清军驻防地扩大,雍正为加强对新设府县的控制,增添营汛(戍防军队)。在改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征收制度,与内地一样,实行按田亩征税的原则,但征收多少,又根据当地的情况来确定,一般少于内地。很多土民有了土地,大有重见天日的感觉。

——杜诗瑀《清世宗雍正传》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把采取多种举措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作为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主要方略。……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材料三   1850年,林则徐因病回到福建原籍。他根据自己在新疆的亲身经历,结合当时沙俄多次胁迫清廷开放伊犁、塔城的现实,发出了“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的预言。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改土归流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清朝负责新疆事务的机构名称。并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晚清时期能佐证林则徐“预言”的主要史实,并简述晚清政府为加强控制新疆地区而采取的措施。
9 . 有位诗人写过这样一首诗:“圣马丁无私、善良的手,轻轻揩干美洲母亲的泪水,给母亲带来自由与民主、独立与欢乐,消除了母亲三百余年的痛苦与伤悲!胜利谁能比配?……”该诗赞颂圣马丁主要是因为他
A.使海地成为最早独立的拉美国家B.领导西属拉丁美洲实现了独立
C.领导制订了墨西哥资产阶级宪法D.率领巴西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021-05-01更新 | 260次组卷 | 24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1686人.其中北方诗人为949人,占56.3%:而南方为737人占43.7%.北方略占优势。宋代有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为5694人,其中北方为786人,占13.8%,而南方为4908人,占86.2%.南方占绝对优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兴盛B.时代更迭引领文风转变
C.地理差异凸显文化特质D.制度创新营造发展契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