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投放大量粮食、器械、原料、药品等。来自美国的“亚洲救济同盟”也向日本民众提供了乳酪、大米、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20世起50年代初,日本农业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专家在日本宣传“吃米饭会变得迟钝,容易得癌症,西方的伙食方法是进步的”。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大量农产品低价出口日本,日本不需使用外汇,用日元支付即可,日本政府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日本家庭餐桌的食物由米饭、味噌汤、鱼类、咸菜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进出口公司经营,粮食进出口数量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通过发放许可证进行管理。1950—1960年,我国连续11年粮食净出口,累计出口粮食2120万吨,创汇21.51亿美元,占同期粮油食品出口额的43.6%,同期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5.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主要粮食进口改为配额管理、限量登记办法。我国对小麦、大米和玉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的粮食进出口执行低关税,配额外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其他粮食进出口全部放开。由于啤酒生产的需求和饲料加工的需要,我国的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

——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实施的粮食战略对日本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60年我国粮食出口量增长的原因,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管理方法调整的必要性。
2023-09-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中,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3-05-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绘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的《大明混一图》是我国目前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并由中国人自己绘制的古代世界地图。全图以大明王朝版图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城外地区尤以欧非地区描绘最详。非洲大陆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湖、岛屿礁石,详尽清晰、绘制规整。2002年底,《大明混一图》经我国政府批准,制成复制件送往南非,参加“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在当地引起轰动。据当地专家考证,该图上绘制的非洲地域图,要比欧洲人当年绘制的非洲地图早100多年。

——摘编自李宏为《沉寂数百年一鸣传天下-<大明混一图>引起世人关注》

材料二   1965年2月,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华,请求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并告诉中国领导人,这条铁路对于坦赞两国和其他正在争取独立的非洲国家的特殊意义。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意援建坦赞铁路,“铁路建成后,主权是属于你们和赞比亚的”。对于援助非洲,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表示:“先独立的国家有义务帮助后独立的国家。”1975年10月,坦赞铁路接轨通车并进行试运营,“把中国和非洲这两个各自寻求独立自主国际地位的国家和地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非洲解放的“自由之路”和中非合作的“友谊之路”。

——摘编自刘鸿武、林晨《中非关系70年与中国外交的成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混一图》的重要史料价值。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其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一、二,归纳中非交往史的基本特征。
2023-06-22更新 | 7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简表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方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漠北、漠南蒙古地区设内蒙古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
西方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打败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在管理边疆方面的重大举措,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前期开拓和经略边疆举措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6 . 从古至今,中国奉行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既是中国的政治承诺,更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使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唐时期开启了中国古代外交的崭新阶段,使中国古代外交突破了本土和东亚的范围而开始走向世界。此后在汉唐一千余年中,中国的外交触角西向伸入了中亚、西亚诸国乃至非洲和欧洲;东向及于三韩、日本等国;南向及于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和南亚诸国。正是在汉唐时期才奠定了中国古代与外国的基本外交格局。

——黎虎《汉唐外交与外交制度论略》

材料二:“这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抛弃我国的传统外交政策,即‘孤立’政策。……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种趋势,即各大国都在形成联盟,不断增加其海陆军备。另外,现在的战争常常会突然爆发,这是前所未闻的。因此,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如果还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愿意接受……避免与外国同盟的政策,那么我认为这个国家太自满了。”从这篇讲话中可以看出,《英日同盟条约》是当时外交部的大政方针之一,其目的是使英国摆脱孤立的地位。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英国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协约》。第三步是《英国与俄罗斯帝国协约》。考虑到当时英国面临的危险,必须承认英国外交的深谋远虑。

——[英]罗伯特·莫厄特《欧洲外交史1815——1914》

材料三:此次沙(沙特)伊(伊朗)在北京的对话并达成协议。为双方后续合作打下坚实基础,翻开沙伊关系新的一页。为地区国家通过对话协商化解矛盾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树立了典范,有利于地区国家摆脱外部干涉,把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沙伊双方再次强调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方对此表示高度赞赏和祝贺。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沙、伊三方联合声明》


(1)阅读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汉唐时期“中国外交触角伸入中亚、西亚诸国”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指出唐都城长安当时的国际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抛弃“孤立”政策“第一步”后的外交举措,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根据材料三,归纳沙特与伊朗此次协议达成得到“中方高度赞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2023-05-23更新 | 251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工业革命开始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并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间,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一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此外,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同时,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等自然科学成果也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摘编自王铭王薇《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能源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
1870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
1882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
1884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
交通1885德国本茨和戴姆勒汽车
1894美国福特制造美国第一辆汽车
1903美国莱特兄弟飞机
石化1859美国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1867瑞典诺贝尔发明炸药
电信1837美国摩尔斯有线电报
1876美国贝尔电话机
1894~1896意大利马可尼无线电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一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06-04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落后。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江南地区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还有铁锸、铁锄、铁犁铧、铁镰等大量铁农具。东汉时期诸多循吏在任期间教化治理,推广农耕技术,兴修水利,极大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垦田多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越族等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样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增加了相互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有利于共同从事劳动生产。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较快发展,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   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东汉和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2023-01-12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历朝历代都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

——陈跃《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
(2)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西域地区“官驿”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时期“大一统”观念的特点和目的。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政策积极影响的认识。
2023-04-18更新 | 11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