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这一时期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语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材料二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023-06-04更新 | 18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关于丝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2007年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2019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甲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乙
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丙
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于中国独持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丁
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在中国》


(1)《史记·大宛列传》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请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对“凿空”这种说法的理解。
(2)依据材料三,归纳上述四位学者研究丝绸之路的角度。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爆发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向日本投放大量粮食、器械、原料、药品等。来自美国的“亚洲救济同盟”也向日本民众提供了乳酪、大米、小麦、罐头等生活必需物资。20世起50年代初,日本农业逐步实现自给自足。专家在日本宣传“吃米饭会变得迟钝,容易得癌症,西方的伙食方法是进步的”。美国诱导日本政府达成协议,将大量农产品低价出口日本,日本不需使用外汇,用日元支付即可,日本政府保证会继续扩大购买美国粮食。日本家庭餐桌的食物由米饭、味噌汤、鱼类、咸菜等向面包、牛排等转变。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进出口公司经营,粮食进出口数量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通过发放许可证进行管理。1950—1960年,我国连续11年粮食净出口,累计出口粮食2120万吨,创汇21.51亿美元,占同期粮油食品出口额的43.6%,同期全国外贸出口额的15.6%。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主要粮食进口改为配额管理、限量登记办法。我国对小麦、大米和玉米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内的粮食进出口执行低关税,配额外征收普通关税或优惠关税,其他粮食进出口全部放开。由于啤酒生产的需求和饲料加工的需要,我国的大麦等农产品的进口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净进口国,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

——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实施的粮食战略对日本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60年我国粮食出口量增长的原因,归纳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管理方法调整的必要性。
2023-09-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唐入宋,“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宋朝廷从仁政理念出发,突破了旧有“轻济贫重恤穷”的观念,形成了以贫困救济为主、医疗救济为辅的济贫制度。神宗时实行保甲法,对占田20亩以下的贫民免除服役。后又出台惠养乞丐法,“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注籍,人日给米豆共一升,小儿半之,三日一给。”两宋时期民间济贫恤穷活动也趋于活跃。以义庄为例,其始于北宋中期范仲淹,用以救济贫困族人。医疗机构方面,当以胜善寺药寮出现为最早。“凡郊野之民无有远迩,与道路之往来有疾病者”皆可得到免费治疗。

——摘编自孙竞《宋代的社会贫困线及其社会意义》等

材料二   中世纪英国乡村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许多上了年纪的贫穷佃农通过将持有地让与年轻家庭成员来保证晚年生活。集体耕作的公地制度也为贫困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生计补充来源。许多庄园都将在公地上拾穗作为穷人的权利,对拾取落穗之人的资格作出明确限制。13世纪开始,立遗嘱在乡村普及开来,留下一些虔心的遗赠是不可或缺的。最常见的形式是赠与一小笔现金,分发给出席葬礼的穷人。也有立遗嘱人规定利用遗赠资金产生的利润定期开展救济活动,这种救济行为往往持续较长时间。修道院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之一,利用稳定的资金来源,为穷人建立了收容所和慈善院,12161350年间总计修建达700余所。

——摘编自王学增《中世纪英国乡村贫困与社会济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济贫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世纪英国解决贫困问题采取的救助方式。
(3)根据材料,分析中英两国贫民救助体系的共同之处。
2023-05-2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多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86%以上是文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时艰,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探索,营造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良好政治氛围,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 WTO,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1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3届高三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个主要由专业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公职员、销售人员构成的新的职业群体迅速崛起,西方学者将这个群体称为新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崇尚闲暇、厌恶竞争、奉行消费主义。

材料二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新中产阶级崛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2023-05-26更新 | 108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边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生活聚集的地区,能否把王朝国家的统治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关键,是处理好王朝国家与边疆各民族的关系。历代王朝有一个基本的倾向,重视对中心区域的治理,通过对中心区域的治理而影响边缘区域,强调“欲理外,先理内”,“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且“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同质化的政权体系从中央延伸到边疆基层,中央人民政府得以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的直接治理,彻底终结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松散的“中央——边疆”关系。针对边疆地区的落后状况,党中央将边疆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举全国之力对边疆进行援助和扶持。边疆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中央政府不断充实和调整边防力量,不断夯实保障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的群众基础,总体上实现了边疆的稳定。同时,党中央将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维护了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边疆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王朝国家边疆治理的积极因子,逐步探索出的一套现代国家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摘编自陶砥《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中国方案”》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原王朝边疆治理的核心问题及方略,并简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现代国家陆地边疆治理“中国方案”的内容及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3-05-25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届高三考前打靶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瑞典的死亡率与人口情况图

材料二   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情况

   

——摘自王金营等《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影响和挑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瑞典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显著特征并简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对文化产生的共同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6~1865年,英国耕地面积扩大了464119英亩。当时经营农业也像经营工业一样,种子、肥料犹如原料,投到土地上正如投到工厂生产上。农业投入的增加也推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在国民总收入中,农、林、渔业的收入从7550万镑增至11880万镑。19世纪50年中叶,英国每公顷土地小麦和稞麦的平均产量为25公担,比法国多一倍。英国屠宰的牲畜每头得净肉250公斤,是法国的1.5倍。英国的粮食和肉类当时基本上自给有余。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农业由繁盛转入长期而深刻的危机之中。当时世界市场上出现了有极大竞争优势的外国产品,如美国产品。英国奉行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农业急剧衰退,粮食生产滑坡,而人口却在增加,因此只好越来越严重地依赖国外粮食的进口。

——摘编自汪建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农业之盛衰》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农业“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3-05-1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二5月联合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乏政治协商的相关实践和模式,包括国君和民众之间、皇帝与大臣之间和皇权与士人之间。古代中国基本保持着大一统的专制帝国形象,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力都被皇帝一人包揽,尤其在遇到一些重大事项时,经常会出现由皇帝主持,诸多大臣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情形。其中,皇帝就某项政务专门征询某位或某些官员意见的“廷议”。秦朝,在若干大政方针如分封行郡县、焚书等的出台,需经过朝廷讨论这一环节。汉代的“廷议”现象更多,如在对待匈奴的态度上,汉王朝多次让群臣发表意见以供决策。秦汉以后,“朝议”和“廷议”同样常见于历朝历代。

——摘编自谢从戎、沈骅《古代政治协商对新时期协商民主的启示》

材料二   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基于共同的政治目标,就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直接进行政治协商的重要民主形式。推进好新时代政党协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职能、作用,对于凝聚共识、智慧和力量推动新时代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尚昭晨《推进新时代政党协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协商”的认识。
2023-04-2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