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D.奴隶制是阿拉伯人扩张的基础
2024-04-29更新 | 153次组卷 | 117卷引用: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2 . 以下是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引进中国后的相关记载。这说明(     
贵州《遵义府志》“包谷杂粮,山头地角,无处无之。”
陕西《扶风县志》“近则贫瘠地中包谷,盖南山各民新植,浸及于平原矣。”
《陶文毅公全集》“河南一省,半山半水,深山弯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
A.玉米种植消除了粮食危机B.玉米适应性强
C.玉米种植改善了生态环境D.玉米传播迅速
2024-01-2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战国策>书录》记载:“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滑然道德绝矣……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这种情况(     
A.打击了旧的经济政治秩序B.导致思想文化万马齐喑
C.有利于区域专业性的生产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
5 . 《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左传》论述道:“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老子》中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说明(     
A.儒道两家的思想相互融合B.治国理念的理性色彩增强
C.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D.社会的稳定源于君民共治
6 .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萧规曹随”。这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B.以德治国C.依法治国D.外儒内法
2023-11-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下列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材料表明(     
太史公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敛”。
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前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A.礼乐制度彻底消亡B.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2023-11-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据史料记载,通过王安石变法,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多万顷,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A.缓解了财政困境B.损害了权贵利益C.减轻了百姓负担D.实现了富国强兵
9 .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恩泽诸侯贵族B.增加国家税收C.实现民族交融D.削弱王国势力
2024-01-25更新 | 115次组卷 | 56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其后稍见贵之。”自东汉灵帝和献帝以来,“天子至士遂以(牛车)为常乘。”出现这种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割据战乱致马匹短缺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
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