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8 道试题
1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化趋势。图中变化趋势可以反映(       
A.国家政策的变化主导了两条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
B.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碍了陆上丝绸之路
C.朝代更替是明末清初海、陆丝绸之路下降的主要原因
D.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使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五代时期,房产税在一些地方已成正式税种,名为“屋税”。赵宋立国后,将“屋税”定为正税,被视为城郭赋税的主项。后来,随着实际情形的日趋复杂,城郭赋税的征收出现了从地产物业走向综合家业评估的趋势。上述变化源于(     
A.国家赋税制度的完善B.城市功能的弱化
C.重农抑商政策的质变D.城镇经济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成为中华民族。

——据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


注:按照深圳市统计局统计口径,2002年以前以1年为标准,居住1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2002年以后把居住半年以上的非户籍人口称为暂住人口。

——摘自陈图深等主编《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


(1)据材料一,归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979-2004年深圳市人口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趋势形成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口迁移对民族发展的积极作用。
4 . 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正是得益于这个郡县制,中国的国家形态才具备了逐步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到了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秦王朝之时,功不可没的郡县制更是全面取代了分封制而成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的坚实根基。

——摘编自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

材料二   某学生在学习汉朝历史时所作思维导图局部

材料三   元世祖朝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和半固定化行省分沿用金行尚书省和蒙古国燕京断事官二模式,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军事需要。世祖末成宗初,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元行省逐步过渡为地方最高官府体制。行省普遍设置,有确定的辖区范围(相当于金朝一两个路),宰执衔撤销和群官负责制的形成,兼领军民和不定期迁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

(1)材料一中“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在商代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思考,郡县制对比分封制的最大优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中AB所代表的制度是什么?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行省制形成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发展的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历史悠久且成就斐然,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近代中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理论的封闭性、家传师授的传承方式以及政府的管理缺失等使其失去了社会基础。鸦片战争后,西医逐渐取得了在华传播的特权。甲午以来,部分开明士大夫提出“医学救国”口号,掀起以西医“保种强身”救中国于水火的思潮,不少有志之士选择到由医学走向近代化的日本习医。留日医学生的种种经历加剧了对中医的不满,进而围绕中医是否科学、是否应被加入教育系统、是否应被废止等问题,与中医人士展开激烈争论。随着中西医论争的发展,参与争论的中医人数及团体数量皆呈增长趋势。部分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西医的长处,进而提出“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口号,倡导中西医融合发展。“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后,部分中医主张仿照西医教育体系,创办中医院校、编写中医教材。1925年内务部吸取中医人士建议颁布《中医医士管理规则》,对中医从业资格管理进一步细化。近代中西医学争论突出反映了中西交流之门大开后中外文化碰撞、融合与发展。

一一摘编自胡振宇《博弈与发展:“废医派”留日医学生与中医近代化研究》

(1)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西医论争兴起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中西医论争。
2024-04-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清朝前中期设置理藩院,起初仅处理蒙古事务,后来扩展到内外蒙古、青海、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的事务,与俄国交涉事务亦由其掌管,《理藩院则例》也随之不断完善。这一职能的变化说明当时(     
A.初步奠定了大一统国家疆域B.边疆与内地治理呈现一体化趋势
C.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D.强化了对北部边疆少数民族管理
8 .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2023·江苏南通·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
2023-05-26更新 | 273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灌南惠泽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