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2023-06-01更新 | 1059次组卷 | 1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智贤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自徐继畲《瀛寰志略》所载地球图(局部)

材料二   康有为曾说,见《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称:“当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摘编自岳亮《 <瀛寰志略>:在中国发现世界》

材料三   1861年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因条约而产生的各种事务。又设同文馆,教授外国语言,不久其他类似的学馆也开设于各通商口岸。轮船招商局设立于1872年。开平煤矿始于1876年。……自强运动表示着一种意志单简的目的:中国希望借西方之科技以充实军事力量而已。纵有对他们的批评,也并不苛刻,可是运动本身范围如是窄狭,也就无从达到预期效果。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的创作背景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场“自强运动”的历史意义,并指出“无从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有关时事的报道
报刊时间内容
《时事新报》(福泽谕吉创办)1894年12月6日插图:“战争后旅顺的惨状”
1894年12月15日标题:“旅顺杀戮和道德”
社论:“杀戮行为非军务职守,是对敌人罪恶的‘打扫’。”
《纽约世界》(美国人创办)1894年12月12日标题:“日本军的残虐行为”
社论:日本军(在旅顺)三日连续对包括老少妇孺在内的非武装住民肆意滥杀的行为……玷污了日本自誉的文明。

对上表信息解释合理的是
A.两者属不同类型史料,可交互印证
B.新闻报道带有主观性,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纽约世界》作为他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D.《时事新报》掩盖了历史真相,可信度较低
2022-05-13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届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4 .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小颜同学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对该结论进行历史解释。

首先,小颜选择了一则材料,作为研究起点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接下来,小颜搜集了关于李鸿章评价的三则材料

材料二   189471日,美国《呼声晨报》记者弗兰克·卡彭特直接用“与清朝伟大政治家的对话”为题,称赞李鸿章为“当今清朝最进步的人物”,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是一个纯粹的清朝人,但也采纳了许多现代的方法”。

——摘编自汤伏祥《海外史料中的李鸿章》

材料三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四   李鸿章创办军事工业的开创阶段完全是为了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后来又把发展洋务运动作为扩张其军阀势力的手段。他所主持兴办的民用企业“具有明显的封建性和垄断性,是中国出现官僚主义雏型的开端。

——摘自董蔡时《左宗棠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评析其价值。
(2)指出材料二、三、四中学者对李鸿章评价的倾向,结合史实简述各自的依据。
(3)通过上述研究,小颜初步学会了通过史料研读进行历史解释。试指出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5 . 下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
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庚申夷氛纪略》是记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篇私家著述。所述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在京津保卫战中的“畏蕙”表现,曾经被学术界多次引用。但近年来经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证,这一记载严重失实。由此可知
A.私家著述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B.观点不一导致历史真相无法还原
C.史料考证对史学研究特别重要D.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二手史料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晚清主要报刊对“秋瑾之死”案的报道(部分)

报刊名称创始人报道内容
《申报》安纳斯特·美查等若革命未见实行,罪名未凶(见)宣布,而遽以“秋风秋雨”七字定谳,则是官吏蔑视法律,鱼肉我同胞也。故今日之争,不必问秋女士之革命,真与不真;但当问官吏之杀我同胞,当与不当。女士当杀,杀之宜矣;乃杀之而于法律未当,是不啻杀我无罪之同胞矣。
《时报》狄楚青(康有为弟子)绍兴残杀之惨剧,起于贵守,成于张抚。……欺罔天威,草菅民命,肆无忌惮,虚无荒谬,闻者发指。而上自朝廷,下逮全浙之父老绅民,莫肯有一言发其疑问者。呜呼,立宪国之人命乃更贱于专制国耶?”
《神州日报》于佑任等革命党呜呼!预备立宪之声,宣传一载余矣,其自欺欺人,固尽人知之,然草菅人命,正所以自揭其真相。贵福(处死秋瑾的浙官)虽愚,谅不至于一己之私见,速满洲之灭亡。

——据《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集》等编制


(1)据表,指出三种报刊对“秋瑾之死”案报道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主要因素。
(2)据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报刊舆论力量的社会影响。
2023-11-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
C.北方社会分裂局势动荡D.南北方商品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思想家观点
程颐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2023-08-28更新 | 3560次组卷 | 36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赵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事)及署(书)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

——益阳兔子山秦简牍《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


材料三   197512月,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秦墓被发掘,出土1100多枚竹简。秦墓主是一个秦吏,名字叫喜。随葬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包括《秦律十八种》、《律》、《秦律杂抄》、《为吏之道》等,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为研究这一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主持参与本次考古工作的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的任务不大。但是我看到,在墓主的头下、右侧、腹部和足部,堆满了竹简,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据《国家宝藏——云梦秦简》


(1)材料一、二对秦二世继位的记载不同,有学者认为,根据材料二可以推翻《史记》的记载,但也有学者不同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实证角度,简要解学者不同意的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振裕看到喜的墓葬深感震撼并“肃然起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