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材料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材料三、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2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力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二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制,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形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摘自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叶,面对民族危亡与重建国家的双重任务,在经历了种种思潮和运动的激烈碰撞以后,中国人否定了西方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近百年衰败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分裂战乱局面结束。

——编自马克㙓等主编的《世界文明史》

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

——(美国学者)费正清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提及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取得并“贻害于无穷”的两大特权,并简析“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百年衰败化、半殖民地化的趋势和分裂战乱局面结束”具有的世界意义。归纳指出在费正清看来,“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的意义所在。

2018-11-08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官员的选拔体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改革选官制度。汉武帝创建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成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武帝还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元光元年,建立察举制度,实行考试选拔人才。汉武帝打破商人不得为吏的旧传统,重用了一批精通本业的商人。同时,选官用人不论民族、出身,唯德、才是举。完成了由汉初的“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的转变,为武帝开创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摘编自王国民《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

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

——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对隋唐政治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达到极盛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5 .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历代统治者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赵匡胤便把所有的地方军队编为中央军队—禁军。派人做一些木人发给各地方作标准,凡是体格符合标准的壮丁,都编入禁军。地方剩下的都是些老弱残疾,编为厢军,他们只能修桥补路,要造反也造不起来。此外,地方自唐以来,一个大州管几个小州,叫支郡。宋代取消支郡,一个州就只能管一个州。把州郡的财政也收归中央,又规定以文人知州郡,这样,即使一个大州也不能和中央抗衡,地方就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邓广铭等《中国古代史讲座(下)》

材料三   元朝在完成全国大统一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固定为辽阳、陕西等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行省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沿行,其区划也基本上从元代开始确立。

——整编自周良霄等《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初为削弱地方势力而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行省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指出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6 . 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2018-01-01更新 | 460次组卷 | 1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开平煤矿1877唐山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   (它)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表中企业是在近代中国哪场运动中创办的?简述该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哪些规定?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积极影响。
2023-02-11更新 | 128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春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态势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1942.1《联合国家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的原因,并简述该宣言签署的意义。

材料二   20世纪下半叶,冷战主导了国际关系。……“二战”之前,许多西方领导人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权既恐惧又憎恨。虽然西方和东方最终在“二战”时结成同盟并成功地打败了纳粹德国,但是从许多方面来说,战时的经历确定了而不是减轻了战前的彼此怀疑。1945年纳粹刚刚投降,同盟国就开始分裂,(美苏)两国很快就爆发了激烈的争吵。……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承诺支持各自由民族,因为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在冷战的大环境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摘编自弗兰克·萨克雷《世界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走向冷战的原因,运用美苏冷战的基本史实说明“194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列举冷战期间多极化力量发展的表现。

材料三  两百年来第一次,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1月—1996年12月在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导致20世纪90年代成为“毫无任何国际体系或构架的世界”的标志性事件,概括多极化趋势对国际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9 .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中原汉族和游牧民族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也逐渐融合起来,使西北少数民族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游牧经济,趋向定居生活,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进步是有深刻影响的。

——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195011月下旬,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南逃沿途被这样的情景震惊:一排排志愿军战士俯卧在摄氏零下40度的阵地上,手握钢枪、手榴弹,保持着整齐的战斗队形和战斗姿态,仿佛是跃然而起的“冰雕”群像。

——王根成《“冰雕连”:钢铁铸就的意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西北反击战争中的杰出将领,并概括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冰雕”群像情景出现的战争名称及中国参战的根本目的,并概括这一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2-01-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少数民族改革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帝将宗室女奉献给单于,又约定每年向匈奴贡献一定数量的丝绸酒米,以求苟安。文帝时匈奴再次南下掳掠,并不断在边境侵扰,汉朝不能抵御,仍维持既定之议。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大将军卫青率大军北击匈奴,再次收复河南地,移民十万驻朔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率领大军先后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境)和祁连山,大败匈奴军,斩俘四万余人。

——摘编自蔡美彪著《中华史纲》

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清代,经过约一个世纪对边疆地区的用兵,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巩固,疆域基本定型,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清朝进一步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清朝在继承历代民族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社会情况有所创新。

——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与匈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说明清代对蒙藏地区管理的“创新”,并简析清朝版图开拓和巩固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