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 道试题
1 .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粤酒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采借文化”的典型史实。
2 . 科举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两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的产生, 是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我关系再次发生转变的结果。在此情况下, 科举不仅弥合了阶级间剑拔弩张的分裂状态, 而且让阶级内部以一种更科学、标准与规范的形式完成对社会资源和政治身份的分配。

——李木洲、唐宇聪:《科举制兴废的人学视角》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1)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科举制怎样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归纳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
3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数次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就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把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作为基本目标。当时在我国农村地区占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有全国80%的土地,而占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这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意义,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经过1953年开始的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根本转变。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土地改革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材料二   1958年,全国又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运动脱离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举步维艰。1978年,安徽凤阳县梨因公社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尝试,其他一些省份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在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的同时,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这些大胆的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对于新的责任制形式,中央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只有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并不加以提倡。1980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痴械改革实践,同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在中央的支持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整理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根据材料二,归纳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过程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制定,你可以总结出哪些历史经验?
2021-03-09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0·浙江·一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当时所能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其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朝“封立了很多诸侯国”的主要类型,并概括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简述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
2020-04-22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1924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②“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2020-04-17更新 | 392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衢州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列表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小明同学根据下表信息拟定了下列四个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农业1.0阶段

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自然条件。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农业2.0阶段

是指20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

农业3.0阶段

是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其特点是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技术应用,强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4.0阶段

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其特点是高度智能化、精准化生产。
A.农业机械化与食品供应保障B.人工智能助推智慧农业发展
C.科技革命改变农业生产方式D.生物科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4-06-1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1942年10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文,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是在莫斯科的失败。希特勒今天正是走的拿破仑道路,斯大林格勒一役,是他的灭亡的决定点。”据此可知(       
A.归纳演绎法是军事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B.比较研究法有助于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C.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一不可取之相与比较
D.人类的历史总是以惊人的方式不断重演
昨日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2022年2月以来,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国际安全形势日益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对俄罗斯金融制裁不断加码,先后祭出冻结俄央行海外资....禁止俄政府通过美国银行账户偿还美元债务等金融大杀器,旨在动摇俄罗斯金融基础设施,打击俄罗斯金融系统,切断其使用美元渠道,削弱俄海外筹资和自救能力。

——摘编自张莱杨《从地绿之争到“币缘”之争,俄乌冲突加速全球金融秩序变革》

材料二:今年我国粮食安全虽然面临乌克兰冲突、极端天气、中美贸易战的三重冲击,但不会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吃饱没问题”的基本格局。我国2021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21%。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能够保障6.8亿吨的粮食产量。我国小麦自给,只从俄乌进口少量玉米,可以寻找新的玉米出口国。受去年秋天极端天气影响,全国小麦近1/3晚播,冬前麦苗长势较弱,但在春季可通过“壮苗”技术弥补一定损失,若小麦生长后期天气正常,仍有可能保持常年产量,最多减产3%左右。中美贸易中,美国的贸易逆差还在增加,美国希望中国多进口粮食和能源,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影响也不大。

——摘编自王宏广《俄乌冲突对我粮食安全有何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金融格局“美元化”的含义。结合现代国际金融的相关情况,简要说明为什么美国的各种“金融大杀器”可以打击到俄国?为提升亚洲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国发起成立了什么机构?
(2)“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根据所学知识,选择某--朝代例举中国古代政府为预防荒年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认为今年中国“吃饱没问题”的理由。
2023-02-0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五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不过铜钱火器之类,仍照向例设禁,其善造枪炮在官人役,当随时设法羁縻耳。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在采用大机器生产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洋务运动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023-03-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州市乐成寄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农业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造价低廉,并且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制造、就地修理,也就更能造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同样一把锄头,可用来翻地、开沟、起垄、中耕、收获,同样一把镰刀可以用来收割各种作物,南方的耕犁既可下水田,也可以上山耕梯田。由于通用性广,一个地区的农具种类虽然为效不多,却可以完成各种作物的多种作业。

——摘编自陈文华《试论我囤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地位》

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农具的特点,并列举两种古代的灌溉工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