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13 道试题
1 . 下面为1949~1966年《人民日报》中翻译外国文章及词汇出现频数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形势的变迁B.国内教育水平的提升
C.意识形态的强化D.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2024-06-04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15世纪,西葡两国主张“发现论”,明确对美洲土地的财产权。该理论不仅被欧洲国家所认同,还成为国际法的组成。16世纪,英国提出“无主地论”和“有效占有论”参与到美洲的争夺,“发现论”在国际法中的位置逐渐被新理论取代。这一变化(     
A.深刻揭示了近代国际法的本质B.说明美洲陷入欧洲各国的争夺
C.标志着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确立D.顺应了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趋势
3 . 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01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前期,元氏(拓跋氏)的男子多娶鲜卑各部落贵族和其他胡族贵族女子为妻;5世纪中后期,元氏多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弘农杨氏等汉人大族通婚,多娶汉女。这一变化反映出(       
A.鲜卑贵族集团的势力不断衰弱B.北方汉族士族的胡化趋势
C.北方经济的发展对婚姻的影响D.北魏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会试考生应考旅费是指考生在应考会试往返途中产生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必要性支出。
明代会试考生应考旅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两)
时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南地区
洪武至天顺时期61832
成化至万历时期1028.386
泰昌至崇祯时期16.5200332
综合该表数据变化,这体现出明代(     
A.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冲击B.地方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的特征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D.物价上涨导致价格革命的发生
2024-01-30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 )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78年以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产生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到90年代后,大批农民工“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甚至出现了“离土不返乡,进城又留城”的向“市民”转化的趋势。这一变化(       
A.增加了农业生产收入B.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
C.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D.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
2024-03-24更新 | 138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 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82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两税法改革后,韩愈向唐宪宗上表反映当时“人不能铸钱,而使之卖布帛谷米,以输钱于官,是以物愈贱,而钱愈贵也”的市场变化。李翱在进士策中也针对物价变化提出修改税法。他从四十年间的绢、米与钱的比价涨跌出发提出论据,建中元年“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到元和年间“税额如故,而粟帛日贱,钱益加重,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可见短短四十年间物价下跌了四到五倍。究其原因,当然是“使农人贱卖粟帛,易钱入官”的两税法征税规定。认为真正能够避免贫富分化加大的办法只有“定经界,核名实”,“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材料三


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

——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韩愈、李翱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4-01-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