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大变局密切相关;国际格局发生的重大改变,往往是新的世界大变局到来的前兆或先导。今日世界大变局的形成,不是偶然出现的,是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

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在1648年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均势的局面。法国战败后在1814--1815年形成了维也纳体系,这是一个由少数大国决定世界命运的强权政治的体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为分赃和维护既得利益而构建的国际体系。二战结.束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它虽然维持了战后基本稳定的世界格局,但却充斥着大国称霸、大国支配小国、强国支配弱国的霸权主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导致了两极袼局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单极世界”的目标及全球战略在世界受阻,其霸权地位难以为继,所谓“后冷战时代”悄然而去。与此同时,世界权力始终由少数大国主导、西方国家决定世界命运的国际格局,正为今天走向多极的时代所摒弃,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于沛《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世界大变局》(载于《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二战后世界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及主要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燕云十六州长期被辽占领,众多汉人生活于此,其中一些还在辽担任官职,受到重用,甚至出现了“汉官不思归”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A.辽朝文字体系已经成熟B.三省六部制度初步确立
C.民族交融趋势逐渐加强D.辽宋经济交流十分密切
4 . 春秋战国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布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了实际重量多样化的趋势,而且尺寸差异越来越大。这一现象(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体现了交易时间延长的趋势
C.完成了货币统一化历史任务D.加剧了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5 . 考古学家在南美的秘鲁和印度河谷的摩亨朱达罗(今巴基斯坦境内)挖掘出了4000多年前的棉布碎片:在新疆罗布泊西汉末至东汉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洲棉的棉布残片,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棉织物。这反映了(     
A.技术传播突破地理障碍B.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源性
C.文明演进呈一体化趋势D.历史研究依赖考古发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2024-01-15更新 | 979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巩固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南非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 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革新B.工匠生产服务于国内市场
C.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贸易D.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所造就的竞赛的蓬勃发展给予群众创造性的增长以前所未见的推动。在 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正是工业化进程使苏联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列利丘克(苏)《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等

材料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表

轻纺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技术密集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
美国71年(1790—1860)66年(1860—1925)31年(1925—1955)
日本40年(1880—1919)36年(1920—1955)24年(1956—1979)
中国18年(1978—1995)16年(1995—2010)11年(2010—2020)

——摘编自徐建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二战后出现了若干引入注目的新趋势:一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一系列国家变成或正在变成“新兴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国的发展模式被打破;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业革命;四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和竞赛,使国家的发展格局变得异常复杂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工业化发展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工业化的意义。
2023-02-14更新 | 320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后的欧洲移民潮

近代以来欧洲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移民浪潮就持续不断,二战之后这一潮流呈现出新的趋势。下表为二战后欧洲移民的基本状况。

国家时间移民状况
意大利19401960至少有55万来自原殖民地的外国移民,再加上从非洲返回的,估计数量最高可达到85万人。
法国1946成立了国家移民局,专门组织招聘发展工业所急需的外国劳工
德国1946成立了“招募委员会”,共有1400万外国人来到德国,期满后虽有1100万人返回自己的祖国,但仍有300万人滞留德国。
德国19491961大约310万德国人从东德来到了西德。
英国19531962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等英联邦国家的移民越来越多,在19531962年间就有39.1万人。
法国1963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签署和平协议后,大约有100万外国移民来到法国
德国1978第一批越南“船民”到达汉诺威的时候,得到了热情的接待。德国媒体将他们视为不堪忍受“社会主义独裁统治”的逃亡者。

——摘编自宋全成《简析欧洲移民历史进程及移民类型》等

(1)概括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应如何认识二战后欧洲移民潮的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五代僧延寿认为“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宋代的孤山智圆自称“宗儒述孟轲,好道注《阴符》,虚堂踞高台,往往谈浮图”。这反映(     
A.程朱理学影响的扩大B.佛教向儒接近的趋势
C.佛教主动放弃原教义D.政治统一格局的确立
2022-10-06更新 | 510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原创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