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业救国论在19世纪末已开始出现,到了辛亥革命(1911)前后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论调。甲午战争后,陈炽宣称:今后中国的存亡兴废,“皆以劝工一言为旋转乾坤之枢纽”,这可说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论的滥觞。20世纪初,张骞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论,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摘编自杨晓雯《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的思考》

材料二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过程。剧情发展到最后,大家在工厂里给寿亭祝寿,手下来报,日本来侵,韩复榘(山东地方军阀)弃城逃跑。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了,最后说出“这是什么军队,这是什么国家!”最终吐血而亡。

——摘编自吕伟俊《韩复榘统治下的山东商业》

材料三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总的说,是一个爱国的阶级。他们办企业的思想,可概括为“实业救国论”。作为一种理论,它是虚谬的,因为在当时国际国内条件下。若说办实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不过是幻想。但是作为一种行动指针,它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寿亭“最终吐血而亡”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实业救国”举动的积极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6月,针对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二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通过切实提高“一带一路”的实施质量,稳步走向世界,致力于更加开放、包容、联动、可持续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与人类发展。有人热衷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及其实践,相关杂音不时花样翻新,如“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输出模式论”“债务陷阱论”“建立势力范围论”“经济掠夺论”“另起炉灶论”等等。

——摘编自阮宗泽《“一带一路”:塑造共享的21世纪》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有关“一带一路”“杂音”中的某一个观点简要评说。(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符合逻辑)
2022-07-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在全国政协1954年宪法草案座谈会上,有意见主张应该把一百多年的革命概括地写一下;还有意见提出应该增加“凡依法律保护的财产权准予继承"的规定,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手工业者、农民等的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的继承问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宪法制定应考虑当时的经济关系B.这些意见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C.对革命成就概写的想法并不正确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立宪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要把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战争的可能性”。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8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的信中,改用了民主共和国的口号。1937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民主共和国”概念。从“人民共和国”到“民主共和国”再到“新的民主共和国”,说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毛泽东对新中国理想形象的设想也在逐渐深入。

——摘编自雷艳芝、陈金龙《从理想到实践:毛泽东对新中国形象建构的贡献》

材料二   对任何新生政权而言,国家形象建构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国家形象是国家实态的反映,它由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等多种要素构成。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和政体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中国,亟待励精图治,重塑崭新的国家形象。毛泽东不仅为中国人民勾画了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理想形象,构筑了新中国团结统一、民主和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安定有序、风清气正的现实形象,还塑造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而又不畏强权的国际形象。

——摘编自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对新中国政体设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毛泽东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书籍、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商业技能指导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的助力传播,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此后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摘编自黄雅丽、陈勤《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一套活字模需要单字在十万个以上,印制过程中还要经常添加复字和生僻字。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及其家人经三十年努力,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而福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清初宫廷刻的铜活字,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2-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24日,2023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太原举行,共同探索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产业升级、增产增效发展路径,助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起的研究,通过在350种不同的马铃薯上使用遗传标记,最终确定全世界的马铃薯都起源于秘鲁南部所在区域种植的马铃薯,从那里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出来。随着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国,马铃薯在16世纪下半叶被西班牙人带回到欧洲传播开来。然后再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全世界各地。

材料二   马铃薯喜冷凉干燥气候,适应性较强,以疏松肥沃沙质土为宜,生长期短而产量高。马铃薯块茎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可防止坏血病,刺激造血机能;无机盐对人的健康和幼儿发育成长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促进全身健康。马铃薯同时具有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多重特点,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重要的食品品种之一,被列入七种主要粮食作物之中,地位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轨迹及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得到的认识。
2023-05-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发西部新土地是美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则是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重要因素。在西进运动中,1800—1920年,有超过三千万人移居到美国。靠着移民们的辛勤劳动,西部荒漠渐渐变成了可供耕种的富饶地区。西部农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易腐烂变质,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81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洪流越过大西洋,涌向美国。就美国而言、工业革命使东部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需要西部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也使西部农业逐步向商业性方面发展,需要东运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不断增多。因此,改善交通状况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变得日益迫切。

材料二   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事业的改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修建收费公路和改善公路状况;二是修筑运河和改善河道;三是修筑铁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速了西部的开发,对整个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有促进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克纳在评价铁路的效用时说道:在开发西部方面,在为西部的产物提供运输便利方面,在刺激东部的制造业方面,在加速劳工组织方面,在联系各个地区方面,在对边远地区推行文化教育方面,都与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每个方面交织起来,起着息息相关的作用

——以上均摘编自姜德琪《略论美国西部开发中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西部开发改善交通运输的意义。
2023-04-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城市居民习惯于将粪便、污水等生活垃圾倒进城市河流之中,导致河道堵塞、河水脏臭。另外,由于城市街道道路不平,疏于维修,居民在街道上乱倒污水、粪便、垃圾等,致使城市道路两旁的排水沟成为污水沟或臭水沟,在气温上升时散发出阵阵恶臭。清代嘉道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江南地区过量的生活垃圾和手工业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愈加严重,主要表现为水质变差、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每到天热时节,秽臭熏蒸,苍蝇、蚊子、臭虫等泛滥猖獗。

材料二   1906年,《京话日报》刊出开口就说强国,合口就说强种,要强国先得强种要强种先得讲求卫生。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强国与卫生的内在关联,对臭味的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臭味暗示着无序、落后与贫弱,环境恶臭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变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旦国人意识到脑乱臭与封闭落后的内在关联,就希望通过除臭以达到对洁净的渴望。洁净意味着有序、强盛、文明和进步,对洁净的期待反映了近代国人强种强族、摆脱民族危亡的迫切愿望,洁净成为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此时,除臭作为清洁卫生的重要手段开始有了新的意义,成为实现国家民族富强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和官府应尽的职责。

——摘编自李永菊《近代城市居民公共卫生意识的转变与嗅觉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并归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3-04-2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鼓风炉开始从欧洲大陆传入英格兰。但是,鼓风炉对资金的需求较高,大规模生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16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英国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开始兴起。1541年英格兰已经拥有277万人,1600年升至410万,1650年达到了530万。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货物开始被运往米德尔堡、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及德国和波罗的海地区。17世纪初,同远东和美洲的贸易也开始发展起来。埃克塞特等西南部成为16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呢绒产区。行业分工也趋于细化。

——摘编自孙海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发展》   

材料二 18世纪末,该工厂的1500名雇员中有三分之二是儿童。童工们普遍每天早上5点开始上班,随着机械装置不停运转,一直工作到晚上8点或9点,甚至更晚。早期棉纺织工厂大多密不透风,内部闷热,且卫生状况极差,极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经考试发现,各地区5岁至9岁期间按时上主日学校的童工中,大多数不能阅读简单的书籍或拼写最常见的词。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童工雇佣问题仍旧严峻,18338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新的《工厂法》。该法令禁止雇佣9岁以下的儿童工作;9—12岁的称为童工,每天不能工作超过9小时。该法令还有关于视察员制度的规定,以保证法令的贯彻落实。

——摘编自季曹丹《视察员制度与英国童工问题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集中制手工工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厂雇佣童工的危害,谈谈对英国议会制定《工厂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