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始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初港口、矿山、冶炼等具有专门功能的城市迅速崛起,大批工业城市跻身世界名城。1851年英国城市化率超过50%,提前一个世纪达到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在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实践中,英国城市走过了集群化、郊区化、逆城市化道路,经历了自发蔓延、先放任后治理、法制管理、规划先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摘编自李亚丽《英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借鉴》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起,印度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了。即使这样,印度仍然是农业国家,因为它80%的人口基本上居住在遍布全国的60万个村庄里。根据今日印度城市生活来看,其情况是十分严重的:50%市区人民处境困苦;另外还有市区底层的1%群众的生活条件比农村的赤贫者更为恶劣。每天有大量人口从全国各地乡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中心拥挤不堪,接踵而来的污染、交通拥挤、失业、犯罪等问题自不待言。

——摘编自胡崇庆《印度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材料一说明你对城市治理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开启了欧洲印刷发展的新篇章。此后,书籍、小册子、宣传单、地图等各类印刷媒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古典类、宗教、科学、商业技能指导等内容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民众的信息需求。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的助力传播,使得16世纪文艺复兴达到了高峰。此后英国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都可以追溯到15世纪古登堡机器印刷术。

——摘编自黄雅丽、陈勤《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

材料二   一套活字模需要单字在十万个以上,印制过程中还要经常添加复字和生僻字。清道光二十四年,安徽泾县秀才翟金生及其家人经三十年努力,烧炼了十多万个泥活字。而福建林春祺用了二十一年的时间,耗去白银二十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四十多万个。清初宫廷刻的铜活字,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摘编自张松顷《论活字印刷术之未成为我国古代图书制作方式主流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和西欧的不同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4-02-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租佃制更为普遍,地主和佃农签订一年或几年的租佃契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刑统》和敕令都确认租佃制度,以维护地主的权益。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的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下的部曲(唐以前地主豪强私家的部属、家仆,身份地位比奴婢略高)相比,地位和处境要好一些。

——据《中国古代法制史话》(任继愈主编/李用兵著)

材料二   193111月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地方苏维埃政府,应根据各个乡村当地情形,选择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原则来分配土地。为迅速分配土地,中农、贫农和雇农应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富农以劳动力(即在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地方,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富农,所得分田数量,等于按人口平均分配一人所得的分田数量)为单位,人口为补助去分配”。显然这一分配标准在利益上明显向贫雇农倾斜了,正如《申报》记者陈赓雅在宜黄县棠阴镇观察到的那样,“分田情形,地主无份,富农照劳动能力,授以劣地,贫农佃农雇农等,则计口授以良田。”依照这一标准,贫雇农往往能够分得比地主富农更多更好的土地。

——摘编自李丹利《从土地改革到发展生产:中央苏区解决乡村民生问题的路径研究》

材料三   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当前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实现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保证,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425日),《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月第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宋代租佃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租佃制与中央苏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差异。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历史经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发西部新土地是美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内容,而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则是美国成功开发西部的重要因素。在西进运动中,1800—1920年,有超过三千万人移居到美国。靠着移民们的辛勤劳动,西部荒漠渐渐变成了可供耕种的富饶地区。西部农产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易腐烂变质,这就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81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洪流越过大西洋,涌向美国。就美国而言、工业革命使东部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需要西部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也使西部农业逐步向商业性方面发展,需要东运的原材料和农产品不断增多。因此,改善交通状况的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而变得日益迫切。

材料二   美国西部交通运输事业的改善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修建收费公路和改善公路状况;二是修筑运河和改善河道;三是修筑铁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速了西部的开发,对整个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有促进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克纳在评价铁路的效用时说道:在开发西部方面,在为西部的产物提供运输便利方面,在刺激东部的制造业方面,在加速劳工组织方面,在联系各个地区方面,在对边远地区推行文化教育方面,都与我们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每个方面交织起来,起着息息相关的作用

——以上均摘编自姜德琪《略论美国西部开发中交通运输条件之改善》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美国西部开发改善交通运输的意义。
2023-04-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等3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已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022-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 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的工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 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西方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2022-11-29更新 | 14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品中心,一些新兴城市的商业功能也开始显现。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各地都市的崛起,以及遍布“百郡千邑”的“市邑”,为社会增添了数以万计的城镇平民,也为城市平民和农村人口提供了经商的便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以富商大贾作为经典化身的商人资本,集聚大量的货币财富,“家聚千金”“赀拟王公”者比比皆是。

——摘编自陈朝云《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及评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如表是1936年毛泽东部分书信的摘编。据表可知,毛泽东意在(     
时间致信对象部分内容
1936年5月25日阎锡山
(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敝军西渡,表示停止内战,促致贵部及蒋氏的觉悟达到共同抗日之目的。
1936年8月14日宋子文
(南京政府经济委员会主席)
恢复贵党1927年前孙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则非惟救国,亦以自救。
1936年9月22日蔡廷锴
(十九路军将领)
特向先生及十九路军全体同志提议,订立根据新的纲领之抗日救国协定。
A.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缓解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压力
C.放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D.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开展
2024-03-29更新 | 220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的概念是19世纪末随着“兴民权”口号的提出而在中国出现的。189C华梁启超在《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中指出:“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挥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卖国衣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他进而还说:“人群之初级也,有部民而无国民,由部民而进为国民,此兰野所由分也。部民与国民之异安在?曰:群族而居,自成风俗者,谓之部民;有国家思题、能自布政治者,谓之国民。”这就给“国民”这一概念赋予了鲜明的近代意识。

——摘编自沙磊《论梁启超的“国民死”》

材料二   毛泽东“人民”概念不同时期的内涵

时间著作内涵
1926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35年《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
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的范围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除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摘编自史坤坤《毛泽东“人民”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国民观”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梁启超的“国民观”相比,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