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口号作为一种舆论手段和社会动员模式,被近代以来的政党和团体普遍采用,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口号:

这些口号在党史研究中(     
A.提供了新的史料类型B.需要辨别真伪
C.具有史料实证的价值D.开创了新史观
2023-03-3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3月统测历史试题
2 . 依据如表中的历史记载,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        
史料   出处
朱薯产吕宋国,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竞食之。万历中,闽人移蔓以归。种之,数日即荣,寿卤沙岗皆可植。粪之,加大。泉人资以充饥。(注:昌宋国是菲律宾)明代谈迁《枣林杂俎》
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万历中,闽人得之(番薯)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种。初种于漳郡,渐及于泉、莆,近则长乐、福清皆种之。清代周亮工《闽小记》
A.原产地为菲律宾B.来源于朝贡贸易
C.于明代传入中国D.最早种植于清代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史料一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吞并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已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封建论》

史料二 秦统一之后,秦王朝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立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行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未,又有人在陨石上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莽说明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严重的政治危机。

——摘编白《中外历史绸要(上)》

史料三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但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哺其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吟哝长城的秦朝民歌,掲示了秦始皇的暴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聚亡的原因,认为是“咎在人怨”。

——摘编自2007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2021-10-20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8年,列宁把德国通过国家力量集中资源发展工业的方式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并指出它不仅在一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使得德国具有了先进的技术、强大的工业和有计划的组织管理能力,假若德国一旦变成苏维埃国家,那就会得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条件。列宁旨在强调(     
A.德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机已经成熟B.苏俄应利用国家力量发展生产力
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D.一战对俄国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清时期,乡贤祠成为供奉祭祀德行著闻的乡贤的祠堂,由地方官主持修建。祠内神主(乡贤牌位)名义上属于地方乡里,实际上是国家祭祀的人神,其体现的价值标准需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认知和国家意志互动良好B.儒法并用规范基层治理
C.乡贤文化主导了社会主流价值D.君主专制得到逐步加强
2024-03-29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定角度看,古代中国社会史就是一部“社会教化史”。中国传统教化思想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多元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整合行为。在国家层面重视对教化的弘扬、表彰和政治推崇。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同时辅之“仁政”,从制度上保障教化的推行,故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精英统治阶层要求做到率先垂范。正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历史上,宗族、乡绅、士子在社会教化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德性高尚之人成为人们推崇和学习的对象,他们可以利用自身声望和社会地位支持着家族、家乡的发展。

——摘编自雷月荣、程红艳《论中国传统教化及其当代德育价值》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国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光明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化的不同主体及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传统教化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
2023-06-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第一中学、池州市第八中学等2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晏婴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认为周礼能“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在他看来,人在其本性上原本相差无几,只是由于后天习俗的不同导致彼此道德品质的差别。因此,孔子认为,要想达到“仁者”的理想境界,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心自觉,“我欲仁,斯仁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侧重于要求社会关系双方对已克制权利的索取、对人克尽义务的相互性。《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并认为“民无信不立”,必须“言而有信”、“敬事而信”方能立足社会。

——摘编自周庆玲《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材料二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西方文明充溢着追求自由、敢于冒险的海洋精神。因而,西方文化从源头上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保守思想存在根本的差别。西方人更加向往独立与自由。他们认为世界万物一切价值虽不必然为人所创造,但都是人所经验可及的,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还倡导通过个人奋斗和竞争实现个人价值,强调自主、自立、自我奋斗。“人是生而自由的”,“确信和崇尚人类合乎逻辑地推理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主张“知识就是力量”,宣扬“科学万能”等。

——摘编自孙兰英陈嘉楠《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西方传统价值观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先秦时期先哲提出的有关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主张,并分析这些主张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社会价值观的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022-11-30更新 | 12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作家蒙田在《论经验》中写道:“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我们寻觅别的条件,因为我们不会利用自身的条件…我们踩高跷是白费力气,因为在高跷上也得靠自己的腿走路,坐上世界最高的宝座也只能靠自己的屁股。”蒙田意在(       
A.说明要注意积累经验B.破除对宗教神灵崇拜
C.唤醒民众的理性思维D.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故事源起于《列子·汤问》,愚公形象经过历代人们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材料一   南宋以后,愚公形象世俗化倾向更趋明显……泛化成世俗说教中的经典故事……至明代,愚公移山形象定型为一种精诚的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标志性形象。

——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

材料二   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徐悲鸿创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中,愚公移山形象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的写照,其宏大的气魄正是让敌人望而生畏的自信,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可以说,这幅国画的创作是一个苦难时代对愚公移山精神价值的又一发现。

——李素梅《愚公移山形象的传承与演变考论》

材料三   自从1953年开始实行农业合作社制度后,厉家寨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兼党支部书记厉月举带领社员们改河道,削岭头,建水库,闸山沟,砌石井,并地块,整梯田,科学种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到了1956年时,全合作社的粮食亩产已经达到了276.4公斤,这标志着厉家寨提前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指标,为此也获得了“英雄的大山社”的荣誉称号。1957年毛泽东在《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报告中,题词写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子”的批语。

——缪琳《愚公移山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请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中不同时期的愚公形象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