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8 道试题
1 . 小麦本是北方的旱地作物。东晋南朝,小麦在南方的种植有所增多,但是分布非常有限。两宋之际,一方面,由于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迁,人们对于麦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麦价飞涨;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推广小麦种植,并且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因此,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据此可知,影响南方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政府政策的推动
C.小麦种植技术推广D.政治局势的变动
2024-04-13更新 | 673次组卷 | 14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明确以实现民族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着眼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       
A.促成了公正的国际政治新秩序B.增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追求D.突出我国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下表可知,这些古代非洲国家(     
国家现象
阿克苏姆阿杜利斯港是东非地区的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货物的集散地
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亲自带领庞大商队、携带大量黄金前往麦加
摩加迪沙所产布匹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
A.政治环境宽松B.对外贸易发达C.文化交流频繁D.封建制度先进
2024-02-21更新 | 736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以下为1942年该报的改版方案(部分)。这主要是为了(     
·要“深入地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苦难生活、要求和呼声”
·只适合高级知识分子口味的学术性专刊停办
·摒弃半文半白的新闻体,从社论到新闻一律改用白话文写作
A.揭露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B.创新宣传方式扩大统一战线
C.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D.动员群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2024-02-04更新 | 232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宁化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6 . 《唐律疏议》确认了以下量刑原则。这些原则(     
·尊长卑幼相犯,尊长犯卑幼者减免,卑幼犯尊长者加重。
·夫、妻妾相犯,夫犯妻妾者减免,妻妾犯夫者加重……。
·官僚贵族或系皇帝血亲、姻亲等,他们一旦犯罪,凡不在“十恶”之列,都享有“议、请、减、赎、当、免”的特权。
A.彰显了皇权B.体现了唐律的严密
C.践行了礼制D.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7 . 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     
A.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D.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
2024-02-02更新 | 219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明日之星高考历史精英模拟卷 【福建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成立在华邮局(客邮)。这些邮局往往直接受本国邮政机构管辖,行使他们本国的邮政章程,发行各自的邮票,不仅收寄他们本国侨民的信件,而且收寄中国人的信件,并按他们的“国内邮资”收寄国际邮件。客邮的出现(     
A.促进了中国传统邮政的进步B.揭开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序幕
C.有赖于清朝国家力量的支持D.阻碍了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七五”计划(1986-1990年)期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原值比“六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增长了168.6%。新增固定资产中的1/3是靠企业留利和折旧的自我积累,2/3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更新改造,国营企业完全依靠政府单一投资的局面由此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B.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C.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D.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2024-01-25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等七地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