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9年1月,毛泽东在西柏坡与王稼祥交谈时说:“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在何处?王稼祥建议:“北平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之所在。同时,它又邻近苏联和蒙古,无战争之忧。此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从人民群众的心理上也乐于接受。”毛泽东连声赞同说:“蒋介石的国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劳动群众。”

——摘编自孙文晔《把千年帝都变为人民的国都》(原载《文摘报》)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提出定都北京的的历史背景与战略考虑因素。
2024-05-1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州一中、泉港一中、厦外石狮分校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是人类历史由低级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非各自独立,它们互为条件,纵向制约着横向发展,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总序

阅读材料,从人类历史发展横纵向关系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16—19世纪末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史事,对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横向、纵向至少各选择两个史事,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泉州第一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社会变迁类型】

材料   人类社会的变迁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Ⅰ.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

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的社会变迁,例如农业社会形态内发生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大都属于这一模式。

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

——摘编自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请以“社会变迁”为主题,从Ⅰ、Ⅲ、Ⅳ三种类型中任选一种类型,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哥伦布145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是信奉基督教的犹太人后裔。年轻时十分推崇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他对此也深信不疑,并曾向意大利当局申请过向西探寻“新世界”的资助,但被当局断然拒绝。在到处游说了十几年后,1492年,西班牙王室最终答应资助哥伦布,使他的向西航行计划得以实施。

——摘编自《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1)据材料,概括哥伦布能够实现航海计划的主要因素。
(2)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掠夺了海量的财富,主要用于王室长期大量购买英法生产的奢侈品,满足其高档消费。请推测,这对西班牙和英法的经济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024-04-0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差别,中西史学界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英国国内辉格派史学家认为这次革命的“光荣”之处就在于议会最终战胜了国王。“革命”一词的意义并不是指用暴力将政权由一个阶级转移到另一个阶级的手中,而是意指事物发展像车轮一样又转回原处(英文中“革命”“revolution”一词的原来意思为“循环,回到原处”)。托利派思想代表人物休谟认为:没有权威,自由就不能存在;建立政府不是为了提供自由,而是为了提供正义;对当权政府的反抗,是不可饶恕的行为。英国历史学家马考莱则认为,在“革命方案”中,“没有一朵王冠上的花被触动,没有一种新的权利给予了人民”。

——摘编自许大华《论“光荣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影响》

上述材料是不同学者对英国“光荣革命”的评价,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两个视角或方向、立场,对“光荣革命”得出简要的评价,并进行阐释。
2024-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榨取汁如饴饬,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gudA。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根据材料,提取三则史料中有关蔗糖的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1年的古代中国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发源较早的“五大文明”。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汉代中国人开通了中西商道“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件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处夺取。”

——摘编自瑞烨《血与火的战争:军事天地》等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文明进行简要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跨区域文明交往的特点。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考察,为了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人们往往通过三种方式对社会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治理的目标:第一种是神学的宗教控制,即神治:第二种是宗法的道德控制,即人治;第三种是理性的法律控制,即法治。在以上治理模式中,神治往往与人治、法治相伴始终。

——摘编自李静《社会转型期稳定问题历史回溯与当代审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被发现,到1954年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发电逐渐由理论探索走向量产应用。1980年以来,德国利用住宅、商场、企业屋顶开展分散式光伏发电,而大型地面集中式电站只占25%;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可再生能源法》,长期维持固定上网电价,为投资者稳定收益创造条件;推广“虚拟电厂”市场模式,依托中央信息技术系统,促进光伏能源的灵活调节与就近吸纳;优先考虑农用沼泽地安装发电设施,实现“一地两用”。然而,可再生能源附加费的征收,也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能源贫困”。

——摘编自谢晓惟《德国光伏发电综述》等

材料二   1958年,新中国研发的硅单晶,为“东方红”系列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奠定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引进国外光伏电池生产线。民用光伏发电则始于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地,并根据东中西部差异,逐渐形成了集中式与分布式并进的格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光伏企业异军突起,使中国在2007年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光伏设备制造国。2015年,“光伏扶贫”因“收益稳定、见效较快、带动就业”,而被国务院纳入精准扶贫工程。基于“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状况,光伏发电已经成为中国兑现“双碳”国际承诺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韩梦瑶《中国光伏发电的时空分布、竞争格局及减排效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意义。
(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世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亨利一世授予伦敦的特许状

时间内容摘要
1129允许伦敦人及其财物免除通行税、过路费以及在全英格兰和海港的其他所有关税
1130伦敦市民都不得到城市以外进行申诉,任何市民在受到控告时,立誓表明其伦敦市民身份之后,他们的审理就可以在城市内进行
1130伦敦市民有权力选举其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选举他们所愿的任何伦敦市民为法官

——摘编自吴江艳《中世纪伦敦城市自治探析》

根据材料一、概括伦敦城因特许状而获得的权利,并分析其作用。
2024-06-15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