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7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

材料一   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在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除皇帝世袭、皇族按其与皇帝亲疏分别享有高卑不等的爵禄特权外,广大的官僚,则是皇帝按其统治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从贵族、平民中选拔出来,任以职位,颁给俸禄。职官不能世袭,俸禄随任免而给除。这种任职获禄,对官僚而言,实际上只是其为皇帝进行统治所付出的劳绩心力的一种物质报酬。

——摘编自黄惠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

材料二   古代官史俸禄表。

唐代大致有禄米、俸钱、职田和禄力等项。以安史之乱为界,前期基本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年禄给粮食,月俸主要给铜钱;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月俸虽仍以钱计算,但在支付时,常以谷帛等实物充给。
宋代大体可分为正俸、加俸和职田三大类。正俸包括俸钱、衣赐、禄粟。俸钱按月支给,自使相40万文,下至郢、唐、复州内品300文;衣赐按年颁给绫、绢、布匹;禄粟月给,使相200石,至入内班官1石。加俸主要有职钱和随从衣粮、餐钱等。
明代由实物、货币和土地三部分组成。以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定岁禄为“定例”,正一品岁禄米1044石,月给87石;从九品岁禄米60石,月给5石。岁禄本色虽以米计,但发放时却或以钞折米,或以绢折米,且京官与外官有别。至明中期,官员俸给分为本色、折色两种。“本色”(岁俸米)又分月米、折绢米和折银米,月米不分官品,每员1石;折绢米绢1匹当银6钱;折银米银6钱,5分折米1石。“折色”仍以石计量,又分折银与折钞,各有不同的折算标准。
清代俸禄的支给,虽说是“银米兼支”,但主要以支银为主。俸禄的支给标准,也主要以银两来衡定。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产生的原因,并对俸禄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以来俸禄发放标准物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俸禄发放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至秦

官吏俸禄形式主要以斗发给粟米

西汉

官的大小和俸禄级别以“石”表示,俸禄以斛为计量单位,按月发给粟米;汉宣帝时因“小吏皆勤事,而俸禄薄,欲使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增加)吏百石以下俸十五”

魏晋

帛、粟、钱各占⅓

唐代

唐初大体沿隋,俸禄有粟、田、钱,俸禄依官的品级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将各种粮钱合为一起,以月俸为名,随月发钱

宋代

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钱外,还有绢绫罗锦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

元代

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

清朝

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白银,二品155两白银,以此减少。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雍正帝,七品知县每年只有45两俸银,“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因此,推行养廉银制,其数目大大超过各级官员的俸银

——摘编自曾宪阳《浅议古代官吏的俸禄》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官员的俸禄”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拉丁美洲的革命是1790年在海地开始的。至1810年,已蔓延到整个拉丁美洲地区。至1826年,基本告一段落。除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和圭亚那等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已摧毁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的殖民主义统治,建立了民族独立的国家。资产阶级和商人虽然参加,但由于本身力量较弱,始终没有成为革命过程中的决定性力量。在不少国家里,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甚至在独立后还有所增加,这就为新的殖民主义者的侵入准备了条件。因此,独立并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全扫清道路,而是使拉丁美洲的社会由殖民地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摘编自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

(1)简要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分析18—19世纪拉丁美洲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1891年,当英国建议对黄金海岸的阿散蒂国王普伦佩一世予以保护时,他答复说:所提目前情况下的阿散蒂可前来享受女王兼印度女皇陛下保护一节,余意乃需非常严肃考虑之事。对此余愿奉告,吾人已得出结论,认为余之阿散蒂王国决不为此类政策承担义务。阿散蒂必须保持旧貌,同时保持同一切白人友好。余作此书并非浮言自夸,实系剖明真情……阿散蒂之事业方兴未艾,所有的阿散蒂人并无理由对前途感到惶恐不安,或有一刻认为吾人之事业由于前此敌对行动之结果已经受到挫折。

——[加纳]博亨主编《非洲通史》第七卷《1880—1935年殖民统治下的非洲》

(2)根据材料,概括阿散蒂国王对即将沦为英国保护国的态度。

材料三:19世纪,废除奴隶贸易是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平行进行的。西非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棕榈油是“传统的”,同时也是最畅销的新产品,第二类主要的新产品是花生,第三类主要新产品是橡胶。大宗出口的新产品必定会换回新的进口货物。欧洲(尤其是英国)的工业产品在19世纪越来越多地输入非洲。举例而言,18世纪主要的进口货——棉织品,在1815年至1859年间增长了50倍,到1891年又增长7倍。西部非洲的制造商与正在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其它地区的居民一样,尽可能调节生产以适应进口大潮的冲击。一部分地方制造业被迫迁移;另一部分为抑制竞争而设法转向专业化,或退守比较有限的市场。

——摘编自[尼日利亚]阿贾伊主编《非洲通史》第六卷《1800—1879年的非洲》

(3)说明西非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特点。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历史分期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揭示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或阶段之间质的差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人类的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神明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均受到神意的桎梏并以神为中心来看待世界,而没有超出这一局限。在历史实践中,神明崇拜大行其道,统治者通常被看成是神之子,代表神来统治人民,当然也利用神明的威严来施行其统治。所谓人类的轴心文明,指在思想和观念上超越了神明的束缚,建立起以人自身为中心的世界观的文明。这类文明所建立的原创性文化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历史与文化形态。在轴心文明之后,鲜有原创性的文化体系出现,大一统的帝国此时开始形成,大体上可以说是古代帝国兴盛的阶段。

——摘编自黄洋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中国、印度、希腊,人类文明进入“轴心时代”。

——(德国)卡尔·雅斯贝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分期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2)任选材料二的一个文明中心,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其被列为“轴心时代”文明中心的依据。
7日内更新 | 81次组卷 | 4卷引用: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孔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16世纪英国的儿童读物大多为礼节手册和训诫书,旨在用基督教教义教导孩子。18世纪后期,英国涌现了一批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家,他们往往将儿童文学作为教育儿童的手段,以期将儿童培养成符合成人理想的人,因而作品往往是寓含道德训诫的故事,说教性强。19世纪,在道德训诫故事的基础上,丰富多样、极具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代表作品

类别主要作品塑造的儿童形象
童话类《金河王》《公主与妖魔》《北风的背后》《哈默林的花衣吹笛人》勤劳、勇敢、善良、诚实
苦难类《水孩子》《流浪儿》《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贫困、孤苦无依
探险类《捕鲸者彼得》《远在南美的大草原》《金银岛》勇于冒险、追求财富
知识、科幻类《蜡烛的故事》《时间旅行机》《摩若博士岛》《星际战争》热衷科学、追求真理
幻想类《爱丽丝漫游奇境》《荒诞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富于想象、滑稽怪诞

——摘编自钟雅璇《论十九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人文关怀与游戏精神》

概括19世纪英国儿童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6-14更新 | 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四模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威尔纳·格里希——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

19837月,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谈话,明确提出把引进国外智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1984111日,联邦德国退休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正式受聘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聘期2年。消息一经公布,各种意见纷至沓来:“偌大的中国,人才济济,为什么偏要请洋人当厂长?”“一个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情况,当厂长还不是瞎指挥”……武汉市委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市委常委带队的工作组,协助格里希工作。

当时的武柴,工厂管理混乱,职工劳动纪律涣散,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之末;工厂一年亏损500万元……格里希上任伊始连砍“三斧头”:他第一斧头砍向涣散的劳动纪律。每天厂长应第一个到厂,车间主任应第一个到车间。第二斧头砍向混乱的管理方式。从厂长到管理干部都要深入车间,不能坐办公室瞎指挥。第三斧头砍向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1986年,武柴的产品废品率由30%至40%降到10%以下;产品的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8000小时,出口创汇超过百万美元。但格里希的一些新做法,并没有获得武柴员工的理解。比如:他提出“减员增益”的改革方案,但没有行得通;他提出要打破“铁饭碗”,实行结构工资制,由于反对意见多,很快也烟消云散了。

在武柴任厂长期间,格里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且拒领工资,仅靠德国退休专家合作局每月发放的十马克生活。

格里希撰写的26万字的企业机构设置和劳动重组方案,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重视。曾经五次接见格里希的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如此评价他:“我们不是把你当普通的厂长,而是把你当成西方文明的使者来对待。”

——摘编自《中国不会忘记》

你如何看待“新中国第一位国企“洋厂长”的现象?(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1815日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冻结工资、物价、房租,要求国会削减联邦开支,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对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对外援助减少10%。

新经济政策引起了西欧及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应,除纽约和东京外,各国的黄金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经过激烈的斗争和谈判,19711218日,十国集团部长在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举行会议,达成“史密森协议”。主要内容有:

20.美元对黄金贬值7.89%,每盎司黄金的官价由$35提高到$38

21.调整汇率平价,美元平均贬值10%,其他欧美主要货币升值。

22.非储备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允许幅度由正负1%调整为正负2.25%。

23.美国政府取消10%的临时进口附加税。

材料二   19722月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情况表(基数1971430日)

货币名称对美元升值百分比货币名称对美元升值百分比
比利时法郎11.57荷兰盾11.57
法郎8.57瑞典克朗7.48
联邦德国马克13.57瑞士法郎13.88
里拉7.48英镑8.57
日元16.88加拿大元浮动

——摘编自彭春林《尼克松政府应对“美元危机”的探究(1971-1973)》等

(1)尼克松政府为什么实行“新经济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对“史密森协议”进行评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组织我们的政府,乃是我们自然的权利……让我们为宪章加冕,从而使世人知道我们是否赞成君主政体,知道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因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但为了预防以后发生滥用至高权威的流弊,那就不妨在典礼结束时推翻国王这一称号,把它分散给有权享受这种称号的人民。

——摘编自[]托马斯·潘恩《常识》(1776)

材料二:潘恩的思想极大鼓舞了北美民众,他被称为“美国体制之父”。《人权论》是他为了捍卫法国革命的原则而作,他再次提倡普遍的个人权利,追求全面平等,认为民众不仅能够将现存政府推翻,还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订立宪法。此书一出,潘恩立刻被英国法庭以

“煽动叛乱罪”进行审判。当他热情洋溢地把该书献给“第二祖国”美国时,它并没有像《常识》那样给潘恩带来无上荣耀,其宣扬的激进民主理论在美国再也不受欢迎,他的晚年在一片孤苦凄凉中度过。

——摘编自金更兴《论潘恩的权利观》

材料三:19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出现了一股为潘恩恢复名誉的热潮。在纽约、费城、波士顿等工业城市举行的盛大活动上,潘恩被冠以“人类权利的维护者”称号。1837年,美国社会为潘恩建造墓碑的募集活动并没有因为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停止,大部分捐赠数额为25美分到2美元不等,绝大多数捐献者可能并不富裕。1856年,在辛辛那提的一场纪念活动上,筹备会主席在开幕词中指出,潘恩的灵魂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和某一个时代,它会跨越重洋,穿越时空,警示我们不能让“自由”的“危机”在当今社会再度上演。

——摘编自毛琼洁《试论托马斯·潘恩政治思想及其在北美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前后是如何实践潘恩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潘恩形象在北美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不仅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还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大西洋的航运中心。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海外贸易。一部分封建贵族受巨额利润吸引开始转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场、牧场或投资手工工场,这些人被称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都要求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而此时,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并取得革命的领导权,向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摘编自段寒冰《浅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从本质上来说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经验的。虽然它的确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但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形式是“混合君主制”,即国王、贵族、人民共同管理英国,贵族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是上议院,而人民在法律上的人格化则是下议院。这样就完成了从“国王的议会”逐渐演绎为“议会的国王”的转换。

——摘编自蒋娅芳《英国“光荣革命”的渐进性与法国大革命的激进性比较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国“光荣革命”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