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016-11-27更新 | 186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18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材料二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中学者对郡县制的观点,以“郡县制”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史学家荀悦认为:古时候建国,有大有小,这是在考察了前朝的弊端之后加以变通的结果。夏、商时代,诸侯国不过百里大小,所以诸侯弱而天子强,桀和纣得以肆行暴虐。周朝建国,吸取前代的教训,诸侯国的规模很大,方圆在五百里以上,提高诸侯的地位,制约王室的权力。到了周朝末年,诸侯强大,互相攻伐,而王室衰微,祸难重重。秦朝吸取周代的教训,改易制度,然而矫枉过正,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以强权统治天下。因此,秦帝得以独断专行,无所顾忌,奢侈淫逸,暴虐天下,然而仅仅统治了十四年就灭亡了。汉朝建立,吸取周、秦之教训,兼用周、秦之制度,既行分封,也设郡县,然而也发生了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此后都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唐)赵蕤著、周苏平注译:《反经》

材料二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柳宗元《封建论》

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顾炎武《郡县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


(1)材料一中荀悦“此后都实行郡县制”是否符合史实?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学者们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的影响。
2022-12-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认识和评价存在不同意见,甚至严重分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二   宋理宗在淳祐元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撤销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并指责“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材料三   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评价:“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

——梁启超《王荆公》


(1)指出三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2)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2022-07-08更新 | 186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1)材料一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

材料二孙中山手书


(2)根据材料二两幅图,指出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其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一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材料三民国初年见闻录

见闻一民国初年的全国报纸总数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见闻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

(3)材料三中的两则见闻各是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综合两则见闻,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2017-11-2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状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底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剂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威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梁启超认为:“国”字,从口,所以表国民也:从一,所以表领土也:从戈,所以表统治权也。惟武然后有权力,故以戈表焉。人在地上,戈以守之,国家三要素具矣。据此可知,梁启超意在强调(     
A.开启民智才能救亡图存B.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C.变革社会制度才有出路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中国古代的“天下观”]

材料一  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边界,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仁义得不到发扬),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不)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顺应)而恤之(体恤百姓的私情)。……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相关内容,归纳“‘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天下观”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天下为客,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霭群瓷裂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二者交相资,而罔不托之于孔。被托者之大盗乡愿,而责所托之孔,又乌能知孔哉?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谭嗣同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谭嗣同思想主张的异同。
2016-12-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