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     
A.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B.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觉醒D.关注国家命运注重文化自信
2024-05-09更新 | 261次组卷 | 3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蓝天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启蒙思想家们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为此,他们主张(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的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进行权力制约D.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2024-04-27更新 | 118次组卷 | 63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周测2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西欧的正统官方文学,它使文学沦为宗教的宣传品,大量的圣经故事、基督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祈祷文、圣者言行录、奇迹故事、梦幻故事以及宗教剧,旨在宣扬、普及基督教的教义与道德,使人敬畏上帝、禁欲苦行、寄托来世……较有文学特色、影响最大的是《灵花》,它由多人汇编、加工而成,是记述圣弗兰西斯及其修会宣传福音、领受圣恩的故事集,描写圣弗兰西斯忍辱苦行、救治病人,感化俗人和异教徒,甚至向禽兽讲道的故事,生动有致。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中世纪人的文学,就是世俗文学。中古世俗文学虽然在不同程度受到封建意识和宗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它毕竟以写人为主,歌颂人的英雄主义,表彰人的坦白襟怀,反映人的理想愿望。世俗文学重视现实人生,宣传入世思想,与宗教文学的幻想彼岸世界,鼓吹出世主义形成尖锐的对立。欧洲中古世俗文学虽不承上,但却启下,其表现有四:一是梦幻手法,影响了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歌德的《浮士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二是象征手法打开了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的通道;三是骑士传奇为近代欧洲小说之母体,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奠定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之特色;四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歌颂贤明君主,乃承袭世俗文学之衣钵。

——摘编自刘连青《中古欧洲文学面面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教会文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中世纪文学的重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特奥蒂瓦坎古城是美洲的印第安文明的重要遗址,位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东北约40公里处。这座古城建立于公元前150年到公元100年之间,兴盛于6—7世纪。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特奥蒂瓦坎古城(     
A.是古代玛雅文明的杰出成果B.与隋唐长安属于同时代名城
C.与印加帝国崛起的时间相同D.毁灭于葡萄牙人的殖民扩张
5 . 当前,多元文化主义逐渐从澳大利亚社会的边缘观念发展为社会的核心理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把澳大利亚建成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并致力于将澳大利亚社会建设成为“全球一致,无人种,肤色或国籍之歧视”的“幸运之邦”。这一现象(     
A.与大洋洲开发的历史有关B.是知识精英融入的结果
C.促进澳洲管理体制多元化D.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主要强调(     
A.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于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2024-04-21更新 | 140次组卷 | 110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如图所示为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的封面,图中青年学生头顶上方为“LA JEU-NESSE”(法文“青年”),该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法语刊名。对如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新青年》(     
A.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B.彰显了文学革命对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五四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D.折射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内涵
8 . 开元十年(722年)六月二日,唐玄宗将御注的《孝经》颁于天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又颁布了御制《道德经注》,并御注了佛教的《金刚经》。材料表明,唐玄宗时期(     
A.道教失去独尊地位B.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C.佛教受到一定冲击D.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先秦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先民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初步认识到人类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具有极强的“依赖”关系,由此也逐步形成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必须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等观念。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派观点后,提出“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等观念,认为虽然自然万物规律有其“不可违性”,但人和自然具有同样的“形体结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张载等在吸收唐代“众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主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时至明清,王阳明进一步明确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清代理学大家孙奇逢也有“天人一体”等见解。

——摘编自杨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内瓦来了一连中国人,他们穿的衣服都是一样的,连手提箱也都相似……一个红色外交家率领了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他们将在日内瓦大显身手。”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西方记者对中国外交官的报道。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则评价说:“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离不开中国和周恩来。”其实,新中国刚成立,一系列外交活动便随之展开: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鏖战板门店并签署《朝鲜停战协定》;与缅甸、印度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官展示了令世界瞩目和称赞的风采。

——摘编自董玉洁等《登场:走向世界的最初几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就西方对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反应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