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源于传统儒家的“养民”和“聚民”思想,其目标是赈恤农民、维持农业生产和平抑价格,具体包括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六类行为。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相关政策以蠲恤制度为中心,依托于田赋制度、关税制度、漕运制度和仓储制度等诸多制度。其中,漕运和仓储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奏报制度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支持。清代对恤赏、减免、缓征、改征、借贷和籴粜等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的适用条件和实施方式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在乾隆朝前后已形成定制,并成为影响市场发展的正式制度,对粮食市场产生了长远影响。

——摘编自胡鹏、魏明孔《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尽管粮食(作为商品)也自由流通了一段时间,但总体上粮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这一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紧缺管控政策。1953年,国家出台《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对粮食执行统购统销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不足情况下的分配问题,以保障城乡居民人人有饭吃,以及工业生产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制定出台了一整套粮食定量供应的紧缺管控政策,尤其粮票,可以说是紧缺管控政策的核心与灵魂。19558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开始全面进入社会。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材料三   2001年后,国家先后在8个省份进行粮食收购工作与销售放开试点工作,后又于2004年宣布在全国放开,由市场来决定粮食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刚性,但其生产端受到气候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价格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在中国放开农业市场后,为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及其种粮的积极性,政府先后针对水稻、小麦等粮食品种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

——摘编自罗荃《新中国粮食价格政策演进内在逻辑与改革战略取向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前中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粮食政策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政策制定的历史经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对“西”的认识是渐进式的、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郑和时代又涵括了非洲东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所处地域比历业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近代以来“西”的地理概念淡出,政治文化内涵加重并且比较明显地定格为欧美文化。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建立的同时,也用武力打通了西方与东方各族人民的交往通道。罗马的多民族文明也辐射至帝国的四周,罗马人的足迹远涉帕提亚、印度、中亚,甚至到达中国。……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也加快了交流的进程。庞贝古城有印度女神雕像出土,北欧的丹麦也有印度佛像的发现,而在印度半岛东海岸本迪治利城则发现一个罗马商站遗址,出土了大量意大利陶器和罗马帝国钱币,越南等地也有不少罗马钱币出土。许多研究者还认为庞贝壁画中的天神、英雄和王侯显贵所穿的迎风飘展的长袍大褂都是丝绸制成。而众多古典文献的记载更是中国丝绸大量输入罗马的明证。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三

近代化又称现代化,反映了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变。

时间

社会发展概况

14世纪

手工工厂出现,使用雇佣工人的租地农场形成;文艺复兴;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

18世纪

英国《权利法案》;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颁布;法国《人权宣言》;

19世纪

《拿破仑法典》;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

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材料四   历史上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冲突确实比比皆是,然而文化差异却并非一定要以冲突为指归的。与文化的差异相并立的文化现象,还有一种是趋同,与差异相比,趋同的现象更起着主流的作用……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信息时代已迅速减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趋同正在明显地加强,尽管目前世界上还有约6000种语言,但是人类一定会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平、进步与繁荣。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五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眼中“西”这一概念的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前西欧社会转型的背景。
(4)阅读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罗统一过程中,国家掌握的土地急剧增加。687年,神武王下令实行禄邑制,即国家把一定数量土地的收租权按不同的等级赐给功臣和贵族,作为俸禄。722年,圣德王(702737年在位)宣布实行丁田制,即国家把一定面积的土地授予15岁以上的男丁,其中口分田只限终身占有,不得买卖、转让,永业田可以传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提供租(田租)、庸(徭役)、调(贡物)。丁田制的实行,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了国家的剥削,但对生产的发展还是起了积极作用。新罗仿效唐朝实行中央集权制。设立中央(府、部)和地方(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在要地设置五个小京,有军队驻防。新罗提倡儒学,682年设国学,688年实行科举,以录用儒生出身的官吏,代替过去主要按门第和武功录用官吏的办法,来加强中央集权制。

——编自高等院校教材《世界中古史》

材料二 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兼并土地,广征徭役,民怨沸腾。公元645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深受唐朝儒家思想影响的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的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实行班田收授法,施行租庸调新税法,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的标志。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化改新》词条、《世界中古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罗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给新罗、日本两国社会带来的共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就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自觉地承认自己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这件事本身就深刻说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历史所具有的影响,说明这个伟大的农民战争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摘编自李时岳、赵矢元《孙中山与中国民主革命》

材料二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一点,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理想和方案,既回答了政权属于谁的国体问题,又回答了采取什么形式的政体问题,还回答了国家政权建设的程序问题,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当时革命的关键问题。

——摘编自黄智林《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所具有的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关特点。
2021-10-26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在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上的领导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初期,此时迫切需要进行思想引导、整合,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秩序与权威,为现代化建设导航、定向。在这种情形下,胡乔木以文艺为抓手,影响思想文化战线,协助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利于文艺界的正本清源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与贯彻;他对文化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运用文艺批评来引导文艺的健康发展,增进文化界对党的思想文化政策的认同感。胡乔木以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洞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文化对治理国家、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意义,努力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摘编自欧阳雪梅《胡乔木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乔木在文化思想领域所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乔木能够做出重要贡献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人习得和巩固宗教信仰最有效、最便利的方式是宗教节日的举行。一年中举行的宗教节日众多,既有祭祀整个城邦神灵的,又有祭拜自己家庭神灵的。孩子从一出生就接触到宗教节日。在古希腊,女子虽然没有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但是女性也可以参加一些宗教节日。城邦兴起后,城邦保护神成为公民集中祭拜的对象。宗教节日的举行,让儿童很早就开始接触宗教,形成了初步的宗教信仰,并在以后的宗教节日中不断巩固其宗教信仰。

在中世纪时期,教会控制着教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神学是中世纪大学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主导着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古希腊时期浓厚的宗教崇拜思想也为之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摘编自莫灿灿n《古希腊宗教教育∶缘由、特征及习得方式》

材料二   宗教改革家们创办学校、发展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加强宗教信仰,推行宗教改革的思想。新教的宗教教育活动对天主教的宗教权威造成了极大威胁,从而促进了其在宗教教育,方面的改革。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的教育改革,虽然都是出于宗教的目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起到了普及民众教育的客观作用。普及民众教育促进了教育乃至社会世俗化的进程。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其本意是为了加强对宗教的虔诚,促进教会的改革,然而,他所倡导的"因信称义"的宗教主张在客观上却造成了世俗和宗教领域的分离。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西欧从中世纪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摘编自陈沛志、王亚平《浅析宗教改革对西欧近代教育世俗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人宗教节日的特点,并简析古希腊人宗教崇拜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教改革在推动西欧近代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2020-03-13更新 | 720次组卷 | 28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新誉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许多省市开展了卫生检查、评比先进的竞赛和挑战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从1839年开始,查德威克利用在济贫委员会工作之便调查得出城市现存的不卫生状况是霍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支持查德威克的卫生派不遗余力地宣传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1848年夏,霍乱第二次“光顾”英国,“最肮脏”的伦敦东区疫情严重。同年,议会批准成立卫生总会,发起公共卫生运动,连续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垃圾清理法案》,后者因主要目的是消除霍乱又被称为“霍乱法案”。卫生总会积极推进下水道改造。查德威克精明干练,大胆实践创新,推动改造伦敦的主排水系统和居民的内部排水工程。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以霍乱防治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国公共卫生运动开展的共同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学家通常采取“见见闻闻”“虚访勤求”“博采众方”“询诸老成”的研究途径,他们的研究方法常常局限于对个别经验事实的总结和归纳,极少进行模拟自然过程的人控实验和对经验材料   的量化分析,更加之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而缺乏科学技术由经验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的动力、需要和条件。所以,重实用和经验的学术传统……隶属于经验、工匠层面的东西并非高级智慧的产物,属于创制(即应用)科学。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材料二   文艺复兴后,伽利略用系统的实验方法时科学知识进行严格检脸,因而当科学成为“实证知识”时,西方近代科学就完全脱离作为“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体系,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实验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促进了近代科学的独立,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因为通过实验人们不但可以获得大量系统的、精确的、典型的、定向的科学事实,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感性材料,而且还可以对科学假说进行严格检验。很显然,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将寸步难行;如果没有实验方法,近代科学实际将成为不可能。

——摘编自钱兆华、高文芳《西方近代科学诞生和发展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科学诞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方科技的主要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求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

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50多个。南宋时,与这些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