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1900年,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强国,无论是在领土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经济转型体现在工业、贸易、金融、运输和农业等方面。相比其他国家,英国经济不仅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铁路的发展,使得许多人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频率出行。在短篇小说《呆堡镇》中,狄更斯将火车视为纯真丧失的理由,但同时也把它看作新经验的来源。

短篇小说《呆堡镇》(节选)
我们这些来自小地方的人,大部分都来自“呆堡镇”……火车站已经把运动场吞掉了。它消失了。那两棵漂亮的山楂树、树篱、草皮,还有所有毛茛和雏菊,都已经让位给了最冷冰冰的石子路……之前载我离开的那辆公共马车,名字好听极了,叫“蒂姆普森的蓝眼少女”,因为它的主人是上街公共马车行的蒂姆普森先生;现在带我回来的这台机车,大名“97号”,好不严肃。它属于“东南铁”(东南铁路公司),只会一个劲儿地往伤痕累累的路面上吐煤灰和沸水。

——摘编自【英】杰里米·布莱克《大英帝国300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750—1900年成为世界上最重要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50—1900年英国铁路的快速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罗马帝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它们使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成为可能。然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人们对彼此认知的匮乏,鲜见双方的直接交往。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直接或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可能,双方的商人或使节也都曾有直接到达对方国家的尝试,即使这些尝试都没有使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从陆路上看,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通过贵霜和帕提亚等国家的中介,传送至罗马帝国境内;从海路上看,罗马帝国与印度的海上直航、中国与印度的海上交往,奠定了以印度为中转地,中国与罗马为东西两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基础。

——摘编自杨巨平《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丝路贸易在罗马帝国早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陶弘景(456—536年),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陶弘景从小迷恋葛洪的神仙、炼丹之术,后半生或即隐居后,更侧重于医药学研究和炼丹、导引养生等。陶氏的炼丹生涯深受葛洪的影响,有许多可贵的记述都与葛氏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继承其法,或弘扬其术,或发展其长,或获新的认识,几乎无不息息相关。葛氏通过炼丹实验,观察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外变而内不化也”。陶弘景在其认识的基础上,扩大了这一认识范围,他进而指出:“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使葛氏在铁表面涂抹硫酸铜溶液使铁表面与铜发生置换反应的方法扩大,而且不只限于此,这一反应的发现,奠定了宋元时水法炼铜——胆铜法的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陶弘景致力于炼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陶弘景炼丹活动的影响。
2023-02-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届高三一模(濮阳摸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可是,什么是爱的法则呢?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要爱你的父母。那么,什么又是正义的法则呢?良民宗教告诫人们,正义的法则就是要真实、可信、忠诚。每个妇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此,我想最后指出,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忠诚,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且蕴藏于内心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有论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对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评述如下,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他们最大的直接成就就是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虽然这些君主仍然坚持他们以天赋之权进行统治的理论,但是他们却已经改变了关于其统治目的的思想。虽然他们坚持认为政府权力依旧是君主们的天赋特权,但它此时也已被用于为人民谋利。

A.平等观念获得认同B.资产阶级革命正在兴起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不论其他而只从内部看,中国史是反复实现、重新政治统一的一长串奋斗过程。中国本土的复杂地形、多样的文化和语言,以及持续变化的汉人族群,使维持国家统一并不是一件简单、自然的事情。

——摘编自【美】贺凯《帝制时代的中国》

材料二   《新唐书》说,“唐之官制”“大抵皆沿隋故”。中枢官制,设尚书省,有尚书令一人,“掌典领百官”“共议国政”;尚书省有左右仆射各一人,掌统理六官;令、仆之下,设六尚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设门下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凡官爵废置、刑政损益,皆授之于记事之官。既书于策,则监其记注焉。凡文武职事六品已下,所司进拟,则量其阶资,校其才用,以审定之。若拟职不当,随其优屈,退而量焉”。设中书省,“掌军国之政令”“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设秘书省,掌管统籍图书之事。设殿中省,教管皇帝衣服、用品及日常生活等事。设内侍省,均以宦者为之,掌官内侍奉及宣达制令。以上六省,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为最重要。三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加强封建政权。

——摘编自臧云浦、朱崇业、王云度《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史上实现“重新政治统一”的封建王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代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机制。
2023-11-2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1年,德意志人李斯特发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在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系统详尽地论述了他的贸易保护理论。李斯特针对流行学派的“价值理论”和“世界经济学”提出了“生产力论”和“国家经济学”,用以说明实行普遍自由贸易的空想性和保护贸易的必要性。与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并不在于它所积聚的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它的生产力水平。因为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它和财富的关系如同树和果子,结果子的树当然比果子价值更大。所以,一个国家的国外贸易不能单纯从某一特定时刻的物质利益所得来考虑,而应着眼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要尽量减少对国外贸易的依赖性,发展国内生产力。

——摘编自曹英《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存在着几种不同性质的资本主义运动。只有民族资本主义才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有利的,才是进步的。官僚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则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因素,是反动的。中国不是多了民族资本主义,而是多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比较起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十分微弱的。因此,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

---摘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