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境内出土的原始居民文物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所属的史料类型,并概括远古时代的中华文化呈现出的特点。

材料二:“文化整合”是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秦汉帝国正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追求国家统一,整合多元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只是哲人的思想和社会趋势,这种思想与社会趋势到秦汉方变成制度性实现。秦朝实施一系列强化国家统一的政治变革,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秦亡后,汉代统治集团建立大一统帝国模式。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文化不断整合的结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政治变革”的影响。

材料三: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文化高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李白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李治(唐,女诗人)


(3)材料三中的诗歌反映了唐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材料四: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是在唐室中衰以后,自此可见,中国文化的价值并非完全依附国力对外传播。一些东亚国家把唐代的经书作为士大夫的必读书,其典章制度几乎完全由中国移植而去,城市的格局也仿照长安的市坊制建立。

——《东亚文化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国家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的原因。
2023-09-2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
3 . 比较早期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原因方面:英法美三国都是有相同之处的,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
B.过程方面: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中人民斗争体现得一点也不激烈
C.手段上讲:三者都有颁布法律文件和武装革命的形式
D.结局来看:英法两国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美国走向共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三色旗最初的用意是象征皇室与人民的结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旗帜上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兰西共和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现代含义是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摘编自《法国国旗颜色的含义》

材料二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他们认为“专制之下无祖国”。

       ——摘编自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

材料三   1939年春夏之交,日本加紧侵华步伐,马鸿宾所率81军,多次打退日本坂垣师团在绥西的进犯,取得绥西抗战的首次大捷,极大鼓舞了西北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心。马鸿宾在军官训练班中培养的回汉青年军官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汉团结成为英勇的宁夏军队强大战斗力的有利保证。

       ——摘编自周靖程《民国时期宁夏政治史研究》

材料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各民族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制造“西藏独立”“东突厥斯坦”、伪“满洲国”等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军民积极参加抗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形成的共同认识。
5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0年5月11日,毛泽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北越的最高领导人黎笋时,黎笋的言语是相当恭敬的,他说:“我们看见主席身体很好,我们都很激动。这次毛主席有时间会见我们,我们非常高兴。”1973年1月27日,美越双方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开始撤军。美军的撤离预示着越南统一最大的障碍消除了。虽然此时的北越在军事部署上还小心翼翼,它还需要中国的支援,但这种重要性已经大大下降了,毕竟现在苏联是越南最大的依靠了。这样,越南就越来越对中国的援助表示不满了。1973年6月6日,周恩来在北京与黎笋、范文同和黎清毅等人有一次会谈。黎笋直接在会谈中表示了对中国援助的不满。1975年三四月,北越对南越发动了总攻,于4月30日解放了西贡,5月1 日解放了整个越南南方。虽然统一之后的越南仍然很需要中国的援助,但现在实力大增的他们再也不像原来那样说话了。1975年9月29日,邓小平与黎笋在北京会面时,气氛不是很好。在援助问题上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后,黎笋拒绝签署一份联合公报,并取消了临行前的告别晚宴。“这是越南在战后第一次公开冷落北京”。

——摘编自邵笑《从美军撤离到国家统——1973——1975:越南对华态度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3~1975年越南对华态度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越南对华态度的转变。
2023-01-1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派遣军事顾问和各类专家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和军队中任职。随着希特勒称霸欧洲的扩军备战步伐加快,德国对战略物资的需求量成倍增长,中德间的互助合作关系达到了空前的程度。1935年,两国外交关系从公使级上升为大使级。为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1936年5月13日,希特勒致函蒋介石,称:“中德两国之货物互换,实给予两国经济以莫大裨益,获蒙钧座异数关怀,谨为申谢。”德国由此在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38年2月,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说,宣布德国承认伪“满洲国”,国民党政府立即表示强烈反对,并正式提出抗议。7月13日,德国国会批准了象征纳粹德国与伪“满洲国”正式建交的《满德友好条约》。在中德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于1938年11月召回驻德大使程天放。中德间持续了11年的军事合作从此结束。

——摘编自隋牧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德关系的历史考察》第4页(共6页)

材料二   2001~2016年中国在德国贸易伙伴中的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中位次

中国在德国进口

伙伴中位次

年份

中国在德国出口

伙伴位次

中国在德进口

伙伴中位次

2001

14

9

2009

8

1

2002

12

7

2010

6

1

2003

10

6

2011

5

2

2004

10

6

2012

5

3

2005

11

4

2013

5

3

2006

11

3

2014

4

3

2007

11

3

2015

5

3

2008

11

3

2016

4

2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双方发表《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德关系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德国联邦统计局2017年2月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及法国跻身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及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并且中德经贸关系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摘编自胡越《中德贸易关系发展及新机遇》


(1)根据材料一,简述20世纪30年代中德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1世纪初中德贸易关系发展的状况及其影响。
(3)结合材料信息,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德关系的不同。
2023-01-14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受严复《天演论》进步思想的影响,少年侯德榜心中“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抱负逐渐生根、发芽。后来,侯德榜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清华大学前身),3年后侯德榜获得了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并于1921年获得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亚交通受阻,进口洋碱来源锐减,加之外国贸易公司为擢取基利,捂货不放,中国市场上碱价骤涨七八倍,还常常有行无市,这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1921年,侯德榜与范旭东、陈调甫等爱国科学家、实业家、技术人员一起,经过无数次实验、改进,1926年中国造合格纯碱终于在侯德榜等人手中诞生,这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永利公司准备向德国购买察安法的专利,谁知德国与日本暗中勾结。事关国家、民族大义,俟德榜决定自行研发制碱新工艺。在认真剖析现有氨碱法流程,并结合自身实际后,侯德榜提出了新思路——联合制碱法,并自行设计了连续过程。经过上千次试验,侯德榜终于确定了具有自己独立特点的新的制碱工艺,后来被称为“侯氏制碱法”。

——摘编自刘勇、王川等《从人生3个片段透视侯德榜先生的爱国情怀》


(1)根据材料,指出侯德榜能够发明“侯氏制碱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侯氏制碱法”的意义。
2023-01-1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8 . 远古禅让传统和传说

材料一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发现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其中明确记述了“昔尧德衰,【舜】复偃塞丹朱(尧之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对尧舜禅让仁德、取民心赢天下只字未提,只谈到舜使用暴力篡夺君位。

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州的《郭店楚简》,成书年代为战国中期。其中称道尧舜禅让,“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

材料二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五帝本纪》

(1)举例说明材料一、材料二所使用的文献史料的类型,并比较史料内容的异同。
(2)分析“禅让说”成为社会主流说法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前,国内洋钱的大量流通对传统称量货币发起了挑战。1833524日,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书,提出进行币制改革。首先,林则徐表示不能对洋钱进行硬性的定价,在使用洋钱的问题上,最好在民便之中稍加限制。其次,林则徐认为使用洋钱是大势所趋,是不可抑制的,应该让洋钱继续在国内流通。由于洋钱很受民众欢迎,林则徐认为“应对洋钱最好的方法就是自铸银钱”。他的设想是:官局先铸银钱,每一枚以五钱纹银为准,银币一面用文清铸其局名,一面用汉文铸道光通宝四字。最后,林则徐认为银贵钱贱的关键在鸦片,只有政府大力禁烟,才能抑制白银外流,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银荒”问题。林则徐提出自铸货币以抑制洋钱,严禁鸦片防治“银荒”等顺应民情、有利于当时国内货币流通的主张。但是由于当政者的昏庸、无知和技术不过关等,这种自行铸造钱币的措施最终因无法与洋钱抗衡而停止。

——摘编自图拉古日《林则徐与近代中国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货币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林则徐货币改革失败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核定各户余粮,动员各户交售,同上亿户农民直接打交道,非常繁难。这样就产生了“把太多的小辫子梳成较少的大辫子”的必要。解决粮食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粮食生产,而粮食增产,当时认为靠小农经济潜力很小,靠在农业中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是工业发展以后的远景,在最近几年内依靠合作化并在合作化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改革。

——摘编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1957年和1960年我国农工业生产对比表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年代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743.3%31.2%25.5%
196021.8%26.1%52.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特点带来的后果。
2022-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重点高中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