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英国,在封建采邑制之下土地并不真正属于任何一个人。随着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英国社会势必要求遗弃早已残破不堪的旧制度,最终挑战封建土地保有制本身。都铎王朝的圈地运动颠覆了中世纪土地产权关系的根基,无疑推进了这一进程,下一步直接指向国家最高立法层面。以1660年议会最终颁布《骑士领废除与补偿法》为标志,英国在法律上清算和废除封土封臣制度,确立完全的土地私有制。其间,议会与国王无数回合的博弈历时近半个世纪,最后终结了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土地混合所有制,代之以产权明晰的私人所有制。

——摘编自侯建新《英国近代土地确权立法与实践》

材料二   清朝前期,“东边外”(奉天柳条边外)是八旗人参山场和军事禁区,其森林产权主要表现为模糊的国有和皇室私有。自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随着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原有的森林秩序已无法维持。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将东边地带全部开禁,准许流民开垦荒地及熟地升科(征税)。光绪时期,清政府在奉东地区设垦务局,丈放八旗围场和山场等官有荒地,允许私人向垦务局自由报领,耕种五年后升科。在此过程中,许多山场森林随着土地丈放被卖给私人。民国后北京政府在东北地区推行新一轮的官地清丈,此前未被私有化的皇室土地和官地继续被转卖。经过多轮“荒地民有化”和“官地私有化”改革,奉天省逐渐在形式上产生了以私有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私有森林产权机制。

——摘编自池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奉天国有林的确权与争讼》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近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奉天省私有森林产权机制确立的背景及影响。
2 . 1942年,苏联东部的粮食播种面积比1940年增加了2.3亿公亩,其中远东和中亚增长最快,分别提高了30%和20%,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油菜籽种植面积,则依次升高了37%和27%。这种现象的出现(     
A.是特殊背景下经济策略调整的结果B.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C.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D.打破了西方的经济封锁
2023-07-21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的历史

古代亚历山大大帝给古希腊城邦带去了帝国制度;汉武帝派遣以张骞为首的远征队开辟了丝绸之路。
中世纪伊斯兰商人引领亚欧贸易;蒙古帝国的兴盛是马可·波罗成为畅销书作者的背景。蒙古和平时期的副产品——黑死病,引发全球化的倒退。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欧洲开辟了到达亚洲和美洲的新航线。西班牙征服者通过武力从美洲原住民手中夺走波托西矿山。
重商主义时期金融业发达的荷兰因期货和期权交易爆发了“郁金香泡沫”危机。对皮草的需求推动了俄罗斯的领土扩张。1851年,英国召开了史上首个世界博览会——万国博览会。
19世纪中后期一度在经济上附属于英国的爱尔兰遭遇了"土豆饥荒",一方面导致了大量人口死亡,另一方面引发了"新世界"移民潮。日本在美国的强迫下开放门户。在美国的西部垦荒时期,曾经漫步在大平原上的野牛惨遭灭种。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世纪末,大型企业登场。
20世纪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全球化严重倒退。20世纪既是大众文化融合的时期,也是全球化进程推进的时期。

——摘编自【韩】宋炳建《图说世界经济史》

上表显示出全球化是各种动机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导致全球化的任一"动机",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动机","阐释"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4 . 2008年2月,印度巴特那市举办了一次学术会议,名为“应对学术依附:如何做?”会上,来自亚非拉的25位学者一致认为:学术依附不仅是前殖民地国家的遗留问题,更是西方国家对社会科学知识流动进行控制和影响的结果。这次会议的背景是(     
A.文化民族主义的出现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西方社会的迅速衰落D.全球化中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2023-07-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凸显B.国内封建思想残余的持续蔓延
C.美苏冷战对文化上的角逐加剧D.外向型经济对移民社会的冲击
2022-03-29更新 | 2430次组卷 | 47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后,见于记载的相应官员有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等。丞相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太尉原称尉、国尉,是朝廷首席武官,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地位略次于丞相,是负责监察的大臣,位列上卿。“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务部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时,三省的职掌尚没有明确的划分。直到太宗时,始告确定。以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查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但因权力的彻底分化……太宗为补救这个流弊,因而设“政事堂”,作为三省首长联席议政的机关。最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来移到中书省,改称为“中书门下”。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款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体是什么?其目的何在?
7 . 自家庭产生以来,其组织形式便密切关系着社会治理与稳定,中国古代家庭组织在小农基础上,一直不断调整变化着,影响着我国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秦汉时期小农家庭一般是五口、占地百亩。男耕女织似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一个标准的小农经济家庭生产模式。这种人口数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在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的同时,又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商鞅的规定,对秦朝小农家庭人口结构有影响。汉承秦制,贾谊在《陈时政疏)中亦云:“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所以晁错谈到农家人口时仍说“今农夫五口之家”,这也反映出是由于中国的多子继承制度所造成的,这种制度在战国时便已成为社会习惯,到了汉代,诸子平分财产的继承制度,即已完全确立。这可以说明,五口之家一方面是受传统的理想蓝图影响,另一方面诸子平分财产制度也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家庭人口长期在五口上下浮动。

——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   唐宋时期,门阀士族因自身封闭而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衰落,不断发展的科举制度又对他们垄断仕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加之社会上北民南迁,南迁北人因受排挤而更加重视血缘关系等诸多因素,使汉唐时期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世家大族式的家庭制度很快走到尽头,战国秦汉时期曾存在过的血缘型的家族组织又重新恢复了起来。不过,这已经不再是秦汉时代家族组织的简单模仿复制,还揉进了一些世家大族的家族组织特点……这种血缘型家族制度的特征之一,是强调聚族而居……这些小家庭仅包括两代或三代人,五口左右,是一个基本生产生活单位,若干个小家庭环居在一起,就是一个血缘家族群体。这种血缘型的家族制度不再以谋求家族的政治等级地位为目标,而把主要职能定位在“敬宗收族”上,通过祭祀、赈济、兴学、修谱等各种宗族活动以及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族规,笼络控制族人,增强血缘向心力。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小农家庭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家族组织的变化及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   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   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王禹傅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免,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惩吏奸以明赏罚。”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陈亮

材料三   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的以工代赈起源甚早,可追述到先秦时期。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在灾荒之年兴建宫室台榭,并雇佣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人。秦汉以降,以工赈救荒的议论和实践的记载相对较少,但也偶见于史籍。如西汉末,司空桓谭曾设想把治河工程的建设者定位在浮食无业贫民,期望在治河同时发挥济贫的效用。至唐代,以工代赈的记载稍多,且其工赈多与水利工程有关。宋代是以工代赈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是工赈实践增多,其次是宋代工赈成为国家政策,并制定有相应的制度,三是富民在工赈中表现突出。此外,宋代在工赈的理论观念上继承了传统的认识,并将其写入救荒专著,对后世产生影响。元代救荒体制比较完善细致,而工赈似未能如宋代成为国家政策,但作为救荒手段仍然被运用。以工代赈在明代比较发达,包括公共工程和私家兴造,其中以水利工程最多,此外则有修整学校、城防、寺观等建设工程。明朝廷对工赈逐渐重视,官府是明代工赈的主要力量,但始终没有确立相应的制度,临时性质明显,同时富民的参与力度也非常大。总之明代工赈的普遍化使工赈在救荒中的地位得以牢固树立,清代工赈继续沿着这一趋势发展到高峰,其主要表现是工赈上升为国家政策并制度化且蕴涵了一些近代工赈的元素。其预先规划的思想,突破了古代工赈的“临时”性质,更具计划性;而其政策中雇佣“穷民”的思想也是对“饥民”范围的扩大。

——摘编自张兆裕《明代的工赈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以工代赈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以工代赈”展开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7-22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思想、理论和合作社运动的发祥地。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运动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宪法到有关立法,对合作社诸多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西欧各国农村合作社十分发达。在各种合作社中,占主导地位的乃是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而且凡是搞得比较好的生产合作社,几乎都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工商综合体。在西欧各国,农场基本上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要把这些农场纳入欧洲一体化轨道,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程度,流通领域的合作社便是良好的途径。另外,随着农业生产社会化加强和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出现了农产品最终产值中农民所得份额越来越少的趋势。农民要增强自己的经济地位,扩大收入来源,就必须把一些属于自己掌握的生产环节(如肥料制造,农产品加工)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这些流通领域合作社的建立,在迅速缩小西欧各国农村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差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戎殿新《战后西欧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供销合作社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着不断改革。

时间基本情况
1982~1988进行了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教育)三个阶段性改革。
1999《国务院关于解决供销合作社当前几个突出问题的通知》出台,供销合作社的工作重点转向了扭亏增盈。2000年全系统扭亏为盈。
200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围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这一主题,加快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2011年,全系统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
 2009《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努力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加快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适应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

——整理自网络信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西欧流通领域合作社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供销合作社改革的特点及意义。
2022-12-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