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0 道试题
1 .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沿革


——《选择性必修1图册》

材料二 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猛增使其政治要求增加。他们要求参与行政管理,要求清除旧制度的弊端,要求社会公职向社会开放,要求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建立一个廉洁而高效的政府,更大程度地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英国的斯坦顿父子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述,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方面分别概括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的成因,并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得出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 世纪以来的西欧,随着重犁普及和三圃制的推广,耕地与人口都有较大增长,处处可以遇见渴望到远方磋磋运气的年轻小伙、找钱赚的冒险者。国王或领主授权建立更多的市集,甚至授予城市自治特权。它们大多以修道院或教堂为中心。某些宗教节日,如礼拜日或圣徒日,也会成为市场日。随着十字军东征,地中海贸易重新开通,威尼斯、热那亚等许多商埠在东征途中发展起米,但绝大多数城市人口都在千人以下。

——据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力、化学产业为主导的技术革命使德国经济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德意志帝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结构的调整,1871-1913年间工业领域的就业人数从501.7万人,飙升至1172万人,增长率高达134%。在德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工业城市尤其是重工业城市发展最为迅速,以至于出现了欧洲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极速城市化”,1871- 1910 年间德国城市人口净增2413万人,而总人口增加了2386.7万人。1891——1910年间,大约有91个城市推行了行政区合并政策,这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了173万,新增人口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住房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供水、排污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的基建步伐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人口所帶来的挑战。

——摘鳊自徐继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高速城市化与公共卫生危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高速城市化的原因及由此带来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023-08-12更新 | 123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达、陈望道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4 . 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新兴的太平洋贸易成为新的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始于1565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待航墨西哥的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

——摘编自张顺洪等著《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兴起的主要条件。
(2)根据材料,归纳“大帆船贸易”的主要特点,指出“大帆船贸易”衰落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帆船贸易”对各大洲发展进程的影响。
5 . 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是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的一个根本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门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每天早上家众入有序堂后要朗诵男女训诫,《男训》为“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之乱后,举乡约告诫乡民“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诫,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生活中存在的种种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王阳明镇守南赣三年,“使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材料三   州县贤,则民安。贤者视民为子,不忍伤也。太守,约州县者也;司道,约府州县者也;抚按无所不约,约之使人人守法……则天下治矣。臣谨条画州县所当持行者,令自抚按而下,以递相约,庶几皇上之仁恩,得实究之民也。一课农桑,须中心诚恳,欲开民衣食之源。赏勤警惰,使民兴起。

——摘编自高忠宪公《责成州县约》


(1)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乡约所体现的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3)州县官吏是将家庭与国家连接为一体的枢纽与关键。据材料三,概括高忠宪公就加强州县官员管理所提出的建议。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传统家国共同体建构的当代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业的发展始自宋代,元代黄道婆改善弹棉纺纱工具,棉品加工更上楼阶。 明政府规定有地 5 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布逐步成为人们的主要 衣料。18 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洋商人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 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 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西商的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 人的衣料,18 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 世纪 20 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 贸易。19 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 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 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 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 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 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原因。归纳18至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简析中国在这一体系中地位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2019-10-25更新 | 323次组卷 | 22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对待“孔教”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4)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秦自商鞅变法逐渐形成了小家庭制度,在中国古代家庭发展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自商鞅变法后,确立了最小型个体小家庭结构形态,而且,这种小家庭成为社会上普遍支配形式,是秦家庭组织最基本形态。不仅劳动者,即在官僚、富庶人家亦普遍建立起个体小家庭。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其成员间亲属关系而论,多是以一对夫妻为核心,及其未成年或虽已成年而未婚子女构成;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对家庭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后秦国小家庭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家庭制度形成的时代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袁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社会变革思潮的总称。其中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开眼看世界”思潮;农民革命派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潮;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潮;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潮;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等……从“开眼看世界”到办洋务,再到维新、革命。一直到最后倡言“科学与民主”并行,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累加,而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王建吾《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2024-01-2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