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史料二   《黑死病:大灾难、大死亡与大萧条(13481349)》,作者以黑死病为主题,参阅大量资料,尤其是选用了英格兰的主教登记簿、庄园档案等原始资料,阐述了黑死病给英格兰带来的影响。因为该书重要的学术贡献,英国近二十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美国八十余家知名高校图书馆珍藏。

史料三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其前身是西门妇孺医院,因其创建时屋顶呈红色,故而被广大市民亲切地称为“红房子医院”。下图为该医院照片。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世界医学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也有随时间转移的规律,其大致途径是:16世纪至17世纪初的意大利;17世纪上半叶至18世纪的荷兰和英国;19世纪初至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美国。世界医学科学中心的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新的政治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必然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嬗变,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英国和荷兰的清教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德国的古典哲学、美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为科学中心的形成创造了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教育体制、知识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节和教学方法在内的教育改革往往是科学革命的先导。

——改编自左汉宾《近代以来世界医学科学中心转移现象探析》等


(1)指出材料一的三则史料的类型,并指出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医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历史,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0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9岁时,我依靠自己的资金,组建了一支军队,通过它解放了共和国……人们推选我为执政官以及联邦的三巨头之一。

2.我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动了很多次的海上和陆上的战争……取得胜利时,我教免了所有祈求饶怒者……大约500000罗马公民在军事上效忠于我。

……

19.我建造了元老院以及……阿波罗神庙。

……

23.我把近30000名逃离自己主人并以武力对抗国家的奴隶交给他们的主人接受惩罚。

28.我在阿非利加、西西里、马其顿,在西班牙行省,在亚该亚行省、亚细亚、叙利亚、纳博讷高卢以及皮西迪亚建立了军事殖民地。另外,我还在意大利建立了28个殖民地,它们在我有生之年变得强大繁荣。

——摘编自《奥古斯都神的功业》(罗马神庙有关奥古斯都·凯撒的墓志铭)

材料二

古罗马的扩张使欧洲从部落、民族分割隔绝的状态逐渐转变到相互交融。这种交融充满了战争、冲突,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伴随着整个过程。

从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主义征服活动。人类结束了几大洲在古代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活动空间得到迅速拓展。世界产业链分工不断扩大、完善,商业内容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人口流动不断加速,世界市场的范围越来越大,世界市场的规则也越来越多。

两次世界大战以战争的方式把全世界纳入统一的发展轨道上,使得人类的命运在世界范围内以联盟和敌对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命运已经息息相关,哪一个国家或民族企图以绝对的强力,而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地将灾难加诸对手,都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程美东《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


(1)指出材料一在探究古罗马发展史上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交流或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       

A.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围绕小小胡椒,一部纷繁的贸易史就此展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进苏木、胡椒、香蜡、药材等物数万以上者,船至福建、广东等处,所在布政司随即会同都司按察司官检视物货,封睹完密听候,先将番使起送,赴京呈报数目……

——《明会典》

材料二   


迪奥戈·里贝罗世界地图(局部),绘制于1529年,现藏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注:迪奥戈·里贝罗1529年完成的大幅世界地图,属于西班牙官方世界地图,是当时对已知世界的地理描述最为精确的地图。地图在两个位置上画上了具有争议的香料群岛,也被称摩鹿加群岛——位于右侧(东方)和左侧(西方)边缘,但我们只能在西边的那个岛上看到西班牙国王的旗帜。这幅地图原本是要强调科学的精准,但也要包含政治信息:根据地图的描绘,摩鹿加群岛属于世界的西半部分,也就是西班牙所统治的那一边。

材料三   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成为最早航至印度的欧洲人,在其后的一百年间,葡萄牙人一直企图控制印度和亚洲的胡椒贸易,但是未能如愿。1718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想要取得掌控权。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如同义词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分别说明以上三则材料,对研究“胡椒贸易发展史”有何史料价值?并指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
5 . 下图作为史料能够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1949—1951年湘西剿匪期间,解放军战士张贴宣传标语
A.巩固人民政权任务紧迫B.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
C.民众自发支援解放战争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转变
2023-12-2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化县师大思沁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来源

夫以秦西各国之富,犹赖钞法以济用,则行钞之利可知矣。日本维新以前,国势寖弱,行钞后而即转弱为强;俄罗斯昔时地广民贫,行数十年,国用充裕,至今赖以周转。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等折——主张铸造一两重十足成色银币》
言省外国纸币日渐流通,非设法抵制不足以固主权,而重财政,应请大部速筹办法,于吉林设立银行,以保权利。1907年《吉林清设银行》
(上海)各华商因洋人不准以中国银行钞票完纳工部局捐税,特开秘密会议筹商抵制之策;(哈尔滨)总商会通告传阅于哈埠商界,通知商人拒绝行使外钞。1908年《内地禁用外国纸币》
凡在大清国境内,以大清国币交付者,无论何人,无论何款,概不得拒不收受。1910年《币制则例》
(外国)银行类皆魄力雄厚,信用卓著,故其纸币亦极得中外人之信用……尤视外国纸币为至宝,本国纸币之信用远不及之……外人恃其信用,以一纸易我金钱;而我国不能以一纸易彼金钱。国民乎,岂从此束手待毙矣乎!1911年《申报》
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发行纸币之结果,不但可扰乱一地之金融,且足以使大宗正货流入外人之手。此诚可恐者也!……若一旦有变,则非但兑现无门,即我国之法律亦无从制裁之也。1923年顾宝善《对于外国银行发行纸币之管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国的货币主权之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下图出自安徽宿州市的东汉纺织图画像石朱拓本(局部),图中一织女在织机上踏蹑提综,旁边一少儿手扶机台,右边一妇人在络纱,一片忙碌,织坊上方悬挂多枚线团。此画像石(       
A.说明安徽成为丝织业中心B.表明汉代纺织业规模较大
C.体现官营手工业经营形式D.是研究汉代纺织工艺的史料
2022-04-24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19051023日)

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吾邑学堂业立三年,而诸生月课尚未曾废,乃于本月停止,而寒唆无生路矣。事已至此,无可挽回。

——刘大鹏(山西太原县举人)《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

——《万国公报》1905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编者注:《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19世纪60年代由基督教会在上海创办,主要登载时事和传播西方宗教与文化等。)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关于废除科举制的不同论调及其原因。
(2)以上两则材料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若进一步研究废科举问题,还需要收集哪些史料作为证据来相互印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国的化肥生产能力仅6000吨,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农业种植需求。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化肥生产技术,只相当于美国四十年代的水平。1972年,中国化肥更是有55%依赖进口。化肥紧缺,关系到千千万万群众的口粮,因此新中国把化肥列为战略资源,举全国之力提高生产,并不遗余力用极其宝贵的外汇进口。在1973年,国家计委就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也被称为是“四三方案”,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装置。这些装置引领了中国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与世界接轨,步入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这是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到了1978年的时候,我国的年产尿素可以达到159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也就是1300亿到1600亿斤,而1978年的国内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095亿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中国引进13套化肥生产设备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套化肥生产设备引进的重大意义。
2024-05-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研究拜占庭文化的学者普遍存在困惑,即很难概括出其核心价值。其文化既带有强烈的基督教文化因素,又具有古代希腊文化的因子。他们既没有纯粹的基督信仰,也没有压倒一切的安拉崇拜。这(     
A.深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B.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度影响
C.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倾向D.彰显了近代文化的演变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