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画眉”是中国古代女性重要的文化意象。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一   唐代女性眉式

年代眉式资料来源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

阎立本《步辇图》(宋代摹本)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墓出土陶俑(陕西)
武则天如意元年(692)

并州大都督、外戚韦洞墓出土壁画(陕西)
武则天神龙二年(706)

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壁画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

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绢画
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摹本)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

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摹本)
晚唐(约 828-907)

莫高窟130窟壁画

——摘编自范红梅、温兰《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眉妆的流变》

材料二

清代知识分子对女性眉式多有涉及或评论。方玉润评论《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人,其美不在于“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在于“有德”。李渔评说美人虽看重“眉之秀与不秀”,但又主张习文明理“不可不与修容治服并讲也”。曹雪芹在薛宝钗登场时罗列其“眉不画而翠”等“风流”之处,后文则多强调“(贾母)喜其稳重和平”,脂砚斋亦称赞宝钗“博学宏览”“胜诸才人”。

——摘编自宋子俊《重新审视薛宝钗形象的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等

(1)试指出材料一中唐代女性眉式的阶段性变化,并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表3在研究唐代女性眉式流变问题上存在哪些不足?
(2)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知识分子有何审美价值取向?你认为学者们为什么会研究“古代女性眉式”这一“小问题”?
2024-05-1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年轻时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曾激动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1920年,王会悟在上海结识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两人于1921年4月结成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办。中共一大召开前,李达是会议的具体筹划者,王会悟协助丈夫做筹备工作,开会期间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一大,特别是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并始终在船上勇当“红船守护人”。后来,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毛泽东评价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后来王会悟将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一大”在南湖开会的情况》的回忆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1964年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材料三

注: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5个圆圈指“共产主义者”,因怕泄密,故用圆圈代替。发出这份“开会通知”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口述史料对研究建党历史的必要性和意义。
(2)说明材料二、三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外,举例说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留下的精神财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成书于12世纪的法兰西英雄史诗《罗兰之歌》,这样描述8世纪的法兰西英雄罗兰:“我会疯子般拼杀,为了可爱的法兰西,我愿把荣誉丢弃。我不妨拔出杜朗达尔(剑名)大战一场。”

史料二   意大利学者马尔西利奥在《和平保卫者》(1324年)一书中指出:“教会应该交出一切政治权力,国家应该对所属全体教俗臣民行使统治权,这样教会在信仰统一的情况下,应从政治上划分为若干国家教会,受国家统治者的约束而不属于教皇。”

史料三   

1534年马丁·路德译成的德文版《圣经》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西欧近代民族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兴起。

17世纪,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得到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国际法形成,外交制度建立。

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是欧洲民族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

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民族主义不断扩展,欧洲国家对外加剧殖民扩张。

19世纪初期,欧洲民族主义普遍觉醒。

19世纪70年代,随着德国、意大利实现了国家统一,西欧民族国家建立的任务基本完成。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欧民族主义进入到追求民族国家富强的新阶段,民族主义的性质随之发生变化。

一战前和一战期间,欧洲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

——以上材料改编自江红义《民族主义:历史沿革与前景展望》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棉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史料二   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

史料三   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公元950年,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和意大利诸城有了棉纺织业。

12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棉花产业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公元1200-1800年,棉纺织品的制造和消费在世界各地稳步扩大:从中国、日本再到欧洲、北美,棉纺织品成为主要纺织品。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棉纺织业的历史,分别指出其史料价值并作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代意义的“棉花帝国”形成的历程。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大宪章》第34条:“自此以后,不得再行颁布强制转移土地争执案件至国王法庭审讯之敕令,以免自由人丧失其司法权。”

史料二   《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史料三   18世纪,哲学家们开始主张主观权利理论。他们认为,人享有各种主观权利,这些权利在性质上属于自然权利。

材料二     马基雅弗利(14691527)追求权力和财富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人能自由地使用财产,国家的建立是为了人的需要,而不是神的意旨。

孟德斯鸠(16891755)只有法治的政府,才会有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要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卢梭(17121778年)定期召开的人民大会必须有法律保证,否则,人民就有理由推翻他们,重建一个守法的政府。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5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国籍,任何人的国籍不得被任意剥夺。”后来各国又签订《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摘编自黄琳《近代西方权力观的演变及启示——从马基雅弗利到卢梭》等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于探究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历史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近现代法律与民权发展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边境),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注:秦代,戍边是一种半军事性活动,由百姓轮流完成,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徭役)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朝廷征发徭役,如果你耽搁了,没去,那要罚做两副铠甲。去了,但迟到了三到五天,那要接受一顿臭骂;迟到了六到十天的,罚做一个盾牌;而迟到超过十天的,则罚做一副铠甲。地方政府得到徭役的任务,要立即遣送服役人员到达指定地方。但如果下大雨的话,可以暂停此次徭役征发。”

——湖北省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徭律》(陈正宏译)

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中有《徭律》一篇、《戍律》一条,以及与徭、戍有关的律文若干条。”

——高恒《秦律中的徭、戍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2)基于上述材料,某研究者得出“司马迁的记载有违历史事实”的结论。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为什么?
(3)材料一、三分别属于什么史料?其史料价值如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1793年被出身贵族家庭的科黛刺杀。图1和图2分别是两名法国画家创作的反映该主题的画作。两幅画所描绘的主题一致,但细节却有所不同,如对刺客科黛的形象的描绘。这表明,绘画作品作为史料

A.难以客观记载历史重大事件B.不断重构民族的历史记忆
C.其价值取决于作者所处时代D.不及文字史料的可信度高
2024-03-14更新 | 332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考模拟测试(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腊斯克和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是参与处理危机的重要人物。

材料一   美苏关于古巴的协议绝对不包括撤出在土耳其或意大利的导弹,苏联方面确实曾提出过这一要求,肯尼迪不仅拒绝讨论这一问题,甚至根本对此不予回答,危机的解决与任何形式的导弹交易都没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促使赫鲁晓夫从古巴撤走导弹的“唯一原因”就是他很清楚面临着遭受美国核打击的可能性。

——1963年1-2月间,麦克纳马拉、腊斯克在面对国会议员有关质询时的回答

材料二   赫鲁晓夫没有坚持要求肯尼迪做出公开保证使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肯尼迪被誉为这场危机中的大胜家是因为没人知道那笔秘密交易。赫鲁晓夫从古巴撤出了我们的导弹而没有取得明显的收获,因而大失脸面。事实上……(赫鲁晓夫)得到了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的保证。

——摘编自多勃雷宁回忆录(1995年出版)

(1)比较两则材料,指出双方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和平解决原因的解释的异同。
(2)上述材料对于研究古巴导弹危机有何史料价值?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2024-02-29更新 | 449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