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三个关键因素决定了城市的全面健康发展,即“神圣”(精神信仰)、“安全”(政治稳定)、“繁忙”(经济基础)。……中东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历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爆炸式城市大发展,但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来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解决城市的人口膨胀问题。而且伊斯兰世界早期以城市为依托的宗教信仰,原本也可以为建设城市的道德秩序提供凝聚力。但即便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城市也没有能够创办大规模的制造业和具有世界水平的服务产业,来解决各阶层大批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最终导致贫困不堪的城市居民对极端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感兴趣,包括宗教激进主义,并经常爆发一些反现代主义倾向的暴力运动。

——摘编自【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特金关于中东20世纪50年代以来“很少有城市取得成功”的历史解释。(赞同该解释或另提其他解释均可,并加以阐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刘祚昌先生)对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做了实质性的改进,使以往干巴巴的世界史变成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活生生的历史。其概要如下:

教材编写方法

教材的内容

采取了整体史学的宏观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站在全人类的大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纵横交错的宏观把握。改变了以往世界史只注重政治、经济史的做法,增加了社会史的内容。
加强了对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潮的研究力度。
重视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研究。
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等。

——摘编自陈海宏、吴倩《刘祚昌先生的世界史研究》

请对刘祚昌先生关于世界近代史教材编写的观点进行评析。(说明:可以在“教材编写方法”或“教材的内容”中任选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整体角度出发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太平洋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贸易逐渐汇聚成区域性的海上贸易活动,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中国商品和以美洲白银为代表的交换货币迅速融入太平洋贸易体系,推动了太平洋地区航路探险、人员交流和农产品交换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太平洋贸易网和印度洋贸易网深度融合,扩大了海上丝绸之路“西向航线”(深入印度洋)和“东向航线”(横跨太平洋)的范围,形成太平洋丝绸之路。在明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之后,传统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而整体成形较晚的太平洋丝绸之路正好续接此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材料二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中国与拉美主要借助马尼拉帆船贸易,开辟了“太平洋丝绸之路”,一度畅通了中国经过菲律宾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是好景不长,这一贸易冲击了宗主国西班牙原先在美洲的贸易,且导致美洲白银流向亚洲国家。因此,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便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除了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了种种规定之外,还对大帆船贸易进行了限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贸易垄断体制。由于贸易垄断本身的弊病,再加上其他西方国家的挑战,最后导致大帆船贸易的终结。

——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垄断体制的建立及评价》等

(1)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
(2)评析西班牙与中国在太平洋丝绸之路中的角色。
2024-06-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06-21更新 | 3692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危机爆发前,斯大林虽然曾萌生过采用强制办法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念头,但基本上还是继承了列宁的观点,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粮食危机爆发后,斯大林对个体农民经济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认为小农经济是“最没有保障、最原始、最不发达、出产商品最少的经济”,并将其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而个体农民则是“最后一个资产阶级”,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斯大林断言:‘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在斯大林的心目中,个体生产的农民已由新经济政策时期工人阶级的联盟者变为了革命的对象,小农必然摆脱不了在疾风暴雨般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被消灭的命运。

——摘编自张勇《斯大林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评析》

材料二   19335月,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主要内容包括对自愿减少棉花、小麦、玉米、烟草、稻米、猪和奶制品等所谓“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农民给予补贴并发放商品贷款,与农产品加工者签订销售合同并规定销售定额和出口补贴等,其目的是通过限制农产品生产来恢复供求平衡,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而恢复农民购买力。在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中,政府对自愿减产的农民的补贴主要来自农产品加工税。

——摘编自张准《论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南部“三农”问题的影响》


(1)分别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的农业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苏联与美国农业政策,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9月《中学校令实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
1939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中华民族之演进特别注意各支族间之融合与其相互依存之关系,以阐发全民族团结之历史的根源而于历史上之光荣以及近代所受列强之侵略与其原因,尤其充分说明以激发学生复兴民族之意志与决心。

——摘编自尤学工选编《历史教育论》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历史教学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教学目标的一个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1年,英国近代责任内阁在才华出众的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领导下正式形成。1742年,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因失去下院多数议员的信任,被迫率领内阁全体辞职。此后,一种不成文的制度——“内阁失去下院多数信任必须辞职”的条例——出现。到1784年,小威廉·皮特通过改革抑制了当时英王乔治三世的专权倾向,他的改革得到了新议会的大力支持,皮特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此后皮特主持内阁17年。由此,责任内阁制形成,内阁开始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对议会负责。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摘编自魏茂莉《探析英国的内阁制》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清廷试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因而有“今日急务,莫要于先立内阁,统一中央行政机关”,以及“各督抚请先立责任内阁之说”。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筹设责任内阁,并由奕助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但由于内阁成员共计13人,而满族成员高达9人,其中皇族更是独占7人,被时人讥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不仅由皇族奕助担任总理大臣并对君主负责,甚至在国务大臣的人员构成中,皇族也位居多数并占有重要席位。

——摘编自熊元彬《历史的再审视;清末“皇族内阁”研究》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不同是英国和晚清内阁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英国和晚清内阁制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4-05-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华侨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493年哥伦布于美洲设立据点,引发欧亚美非连串病菌、新经济作物(烟草、橡胶、甘蔗)、粮食作物、实物货币(白银)与人种等的交换与碰撞,史称哥伦布大交换。1493年之后,曾经在数个独立大陆上相对稳定的文明体系,在一系列看似微弱但影响广泛的因素下,加速变成一个单一、全球化的实体。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美国学者查尔斯·曼恩认为全球化就是“哥伦布大交换”的结果,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评述战国时代列国各有差异的状况:“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国通过战争消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虽然从秦代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文化风格的若干鲜明的差异。但是,秦的统一已经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为“大一统”奠定基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现代化初步完成于16—18世纪,在政治经济上的主要标志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摩尔主张各国政治现代化道路主要有莱法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和俄中的社会主义三种模式。英国在早期现代化中捷足先登,成为西方最早的原生性(内源性)现代化国家。

——摘编自徐浩《自下而上:英国原生性现代化的起源》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精英开始认真关注国际世界。1864—1894年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了历时30年的洋务运动——同光中兴。不幸的是,伴随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的工业现代化全面失败。随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进行过尝试,都没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全新制度选择,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

——摘编自蓝志勇《中西方现代化历程的比较与思考》

有学者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都经历了艰苦历程,他们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各具特点,但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概括中英两国走上现代化的路径特点,并以中英为例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