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对华地图盗绘一览表(部分)

制图年月

地图名称

制图机构

1872

台湾南部之图

外务省

1874.4

台湾全岛之图

海军水路寮

1874.10

清国渤海地方图

陆军参谋局

1874.10

陆军上海地图

陆军文库

1875.10

北河总图:通州-北京

兵学寮、学课部

1876.4

辽东大连湾图

陆军文库

1877.7

清国沿海诸省

海军水路局

1879.1

直隶山东两省全图、福建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5

江苏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79.10

广东省全图

参谋本部

1894.9

满洲全图

参谋本部

——整理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等

提取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提取至少2条信息,推论合理,表述清晰。)
2024-02-22更新 | 169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总结秦速亡的教训, 积极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至董仲舒提出重选举、兴学校、独尊儒术三大文教政策,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建立和实行,该制度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 授以相应官职。

材料二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具有防止作弊,使评卷标准化、客观化,减少评卷工作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考生文字基本功等好处。

——以上均摘编自田建荣《科举考试命题立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2024-01-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秦汉以后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的发达,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的顶峰,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地步。然而,进入清代以后,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朝贡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清代后,朝贡制度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外交新思路。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列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修建驿道、重用近臣等等。但波斯境内亚美尼亚付庄和希腊人城市的历史似乎表明,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例如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都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

材料二   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相距遥远,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所示

模式名称代表型殖民地具体内涵
公司模式印度政府特许、殖民公司运作
移民模式北美由探险家、民众、公司和业主发起,得到政府支持
国家模式非洲英国政府全程掌握对殖民地的争夺、取得和治理

——摘编自潘兴明《英帝国政治治理评析》

材料三   新的组织和技术力量赋予欧洲帝国世界霸权,让它们的势力能渗透全球。欧洲的陆军和海军、武器和军事组织、工业和交通通信手段——铁路、蒸汽轮船、电报和电网——赋予了欧洲统治地位。挑战摆在了各国人面前:要么接受和适应欧洲的方式,要么维持软弱和落后的现状。

——摘编自【美】克里尚·库马尔《千年帝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矛盾集合体”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所学概括波斯帝国统治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的殖民地治理进行简要评析。
2023-02-17更新 | 71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西方曾兴起“中国热”,部分西方学者对不同时期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产生新思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学者对中西文明的新认识

时期对西方文明的思考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18世纪欧洲正陷于谬误和腐化堕落之中。

——摘编自伏尔泰 《路易十四时代》

伏尔泰认为中国正培养良俗美德,制定法律,并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达到很高水平。康熙、雍正皇帝是世上最公平、最有教养、最贤明的君主。

——摘编自裔昭印《世界文化史》

19世纪中至20世纪40年代对于最近的未来抱有模糊的恐惧,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几乎所有的曾经一度是永恒的东西:真理、人道、正义和理性,现在都变成不确定的。

——摘编自1936年荷兰史学家约翰,惠辛加《世界末日的恐惧》

德国学者梦想用中国哲学精神根治西方社会弊端,“借中国智慧, 释自身焦虑”,倾向于将中国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期待从那里寻回疗救自身的灵药和补正自身文化的方略。

——摘编 自陈从阳、桂莉《德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中国文化热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伏尔泰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感觉到我们的文明正在走向毁灭”的表现。
2023-07-27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驿传(指邮驿)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所谓宰辅宣召、侍从论思、经筵留身、翰苑夜对、二史直前、群臣召归、百官转对轮对、监司帅守见辞、三馆封章、小臣特引、臣民扣匦、太学生伏阙、外臣附驿、京局发马递铺,盖无一日而不可对,无一人而不可言。

——南宋·魏了翁《应诏封事》(该文例举了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即“言路”。)

材料三     从整体上着,宋代交通重心先是东移,继而南移,并形成以京城为中心、连接边防重地的物资运输网络,以及偏重海上的对外交通形势,是国际政治格局与宋朝内部诸因素联动的结果。其中,受募兵制及军事驻防形势制约的财政需求,又导致征商     (商税)规模的扩大,从而促进内外商业交通的发展,而这一需求,又正与欧亚国际局势,特别是十字军东征事件相因应,使宋朝出现空前的海上交通与贸易发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又导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信息沟通需求和信息增量。

——曹家齐《宋代的交通形势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皇帝所掌握信息渠道的特点,并说明其发挥的作用。
(2)据以上材料,分析宋代信息传递取得进步的原因。据材料三,简要评析作者的历史研究方法。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说;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早期的民本思想由此形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民本思想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总结历代的民本思想,可以看出充分肯定“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君与民相互制约,“君与民,是对立统一的”。儒家民本观以群体为其本位,是通过家庭把社会团体和个人联系起来的,如果没有家庭,个人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就不能相连和发挥。

——摘编自樊国华《先秦诸子与管理哲学》

材料二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近代人本主义者高举人文旗帜,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世俗幸福和欲望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纵观西方文化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一条线索贯穿着西方文化的始终。人本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人的权利、尊严、需要、成长、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人的价值。西方的人本主义比较强调个人价值,奉行的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人格、自由,重视的是个体的人权,平等,人际关系主要靠契约来维持。在西方,人本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弱化了家庭的作用,通常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得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近代西方人本主义讲的是作为独立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关注的就是公民的权利,他们强调人生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任何人都没有驾驭和支配他人的权利。

——摘编自陈新忠《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教育影响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相比较,近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不同之处,并简析两者共同价值。
9 . 有同学研究古代中外交往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若虚羡慕“别人经商图利”,便买了一些橘子,跟着“专一做海外生意”的同乡出海。橘子在吉零国大受欢迎,文若虚净赚近千倍利润。返航时,水手“扯起半帆”,漂至一无人岛躲避风暴。文若虚在岛上捡回一个龟壳,后由在福建经商的波斯人玛宝哈出价白银五万两收购,二人“议定立契”,“合同为照”。从此,文若虚“家道殷富不绝”。

——摘编自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

材料二   《一千零一夜》故事多处涉及“中国元素”。如辛伯达第七次航海时抵达了中国,并得到一位善良老人的帮助。在《阿拉丁与神灯》原版故事中,主人公阿拉丁是一位中国人,其日常生活充满了沐浴熏香等典型的阿拉伯色彩,也出现了饮茶、喝交杯酒等中国习俗。

——摘编自《一千零一夜》

材料三   在广州象岗,考古学者从西汉初年南越王墓中发掘出犀形璜、犀角杯、陶犀角等制品。这些制品,有学者认为是从东南亚、南亚等产犀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

——摘编自王子今《西汉南越的犀象——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资料为中心》等


(1)从材料一中提取故事情节,分别概述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千零一夜》“中国元素”的史料价值。
(3)有学者反对南越王墓犀牛制品系舶来物,认为其恰恰证明了西汉初年岭南本地产犀。如果要确证这一问题,你认为还需要哪些类型的史料?
10 .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建立后,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和卫所制,大规模“移民实边”。以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藏大量开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展迅速。在多人口向边疆流动的趋势,也导致许多移民与土著的纠纷,明朝在规范、完善土司制度的同时也在一些地区试行改土归流。此外还在边疆广设学校,发展教育和移风易俗。

——摘编自方铁《论羁縻治策向土官土司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晚清以来,康有为主张“辟地利,开民智,通商业,厂邮政,起农、工、林、矿之业达辽、蒙、藏、滇、桂之地。”尤为紧要的是“教以中华之文字言语,导以中华礼俗服器,俾风同道一,则爱国统一之心自生”。针对排满的革命运动,提出“凡中华国之境土,汉、满、回、蒙、藏五族合一而不可分,疆界一依旧传,非更易宪法不得变改。总统、议院有和战之权,无割让地之权。”

——摘编自姜义华、张荣华《康有为全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明代边疆治理的效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
2022-04-13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