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体系,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朝贡起源于先秦的分封制,秦汉以后进一步发展,到隋唐时期已初具规模。宋元时期,由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通的发达,朝贡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是朝贡制度发展的顶峰,其制度达到了缜密的地步。然而,进入清代以后,朝贡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衰落,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喻常森《试论朝贡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朝贡体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清代后,朝贡制度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外交新思路。
2 . 英模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闽南沿海经常遭到倭寇骚扰侵犯,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逝世后朝廷追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有关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也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俞大猷是一个晓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是一代抗倭名将,在抗倭战斗中,他刚毅沉着,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

——摘编自戴冠青《英雄想象中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3-10-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不懈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转而接受了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具体表现。
2023-10-0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3月,毛泽东提出在赣南闽西“用游击战争以发动群众,以群众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的重要战略,主张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斗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工农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截止1929年底,建立各级政权500个,其中区苏维埃政权50余个,乡级苏维埃政权400多个。

——摘编自肖锡洵,刘礼菁主编:《毛泽东在中央苏区》

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内容图


——中国地图出版社《历史地图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提出这一战略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论十大关系》体现的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这些认识的原因。
2023-12-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份“升基工程”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最后十年……被迫向竞争对手或侵略者学习的选择,也带来深层次的心态紧张,进而促生一种集焦虑和激情于一体的急迫情绪,总想完全彻底地一次性解决中国的问题,并不惜借助非常规的方式。”这可以用来说明(     
A.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B.维新变法的特点
C.义和团运动兴起过程D.甲午战争的背景
6 . 外交是国家内政的向外延伸。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交织,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职贡,即向皇帝尽职纳贡。历代《职贡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毗邻国家或部族间交往的场景。

表:古代中国部分朝代《职贡图》图画节选及说明

描绘唐太宗时期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各国使者呈现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独特气质,并均具有作为使者的恭谨欣喜的情态。

乾隆年间编绘,合卷首共九卷,第一卷载朝鲜、英、法、日本、荷兰、俄罗斯等二十余国。第二卷以下分载西藏、新疆、东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各族。内容涉及对外关系与边地统治等议题,反映出乾隆皇帝的国际外交与民族政策。

——摘编自罗山《职贡图——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域外世界》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并简析这一形式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意义。
2023-01-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统考历史试题
7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特殊时代,各种力量此起彼落,在这个需要知识、智谋的时代,社会的变革促成了贵族与庶民之间的变动与流动,这样处于两者之间的“士”阶层便由此出现了;春秋战国大量的兼并战争,使得人才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依仗那些出谋划策的人才,发展自己,使得自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夏商周时,学在官府,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学的兴起开创了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时代所呼唤的智士,适应了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国家的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混战,是士族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历史背景。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同时,在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他们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的利弊。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时代与社会阶层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1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1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以及前提条件。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匈奴越过阴山、夺取河套等地,迫使汉界退至陕北、陇东一线。统治者不得不以防御姿态应对西北边疆。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强,地方王侯势力被严重削弱。面对匈奴的强大和不断侵扰,崇尚积极有为的汉武帝实施了有力的回击,重新占据了对北方和西北方的统治权,通过修筑边塞,派兵戍守,对当地进行了有效的经营……朝廷组织田和徙民实边,“皆与犁牛”,调发数万人至西北挖渠饮水,兴修水利灌溉工程。还设置使者校尉等官职保护商旅往来和为过往使节提供食宿,由此架起了西北地区对内对外的桥梁。

——摘编自郑承燕《汉武帝对北方地区的经营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略西北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在东北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在西北设立了伊犁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通过向东北、内外蒙古移民实边,移民垦殖迅速发展。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进行设省治理。1885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又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伴随着内地移民的增加,州、府、县逐次设立,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后期治理边疆的相似之处,并分析晚清边疆治理内地化的历史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运行,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自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I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