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2 道试题
1 .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

——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与中原政权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三: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材料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所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米,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采取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内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并简析其得到认同的原因。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具体表现。
2024-01-1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由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少数青少年展开自发留学。然而,此时的留学未得到政府的认可,也无特别的留学资格要求。19世纪70年代,在李鸿章、容闳、沈葆桢等人的倡导下,国内先后开展了奔向美洲的幼童留学、奔向欧洲的军事留学等运动。此外,清政府对留学生的年龄、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提出了资格要求。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鼓励留学的政策,如鼓励官绅出洋、公费与自费并举、废科举、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等。

——摘编自李东《中国近代留学资格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纵观近代的留学教育,从政府的角度讲,留学的宗旨是保持了一贯性的,是为了学习泰西之长技,以图自强。在选派幼童留美之初,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奏章中指出,令学生学习西人长技,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李等人无论是作为政府官员,还是作为洋务派的中坚力量,已经认识到西方人治学求实际,他们的初衷正是通过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先进技术以期挽救当时中国落后的局面。

——摘编自常晓虹《近代的留学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留学事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留学事业发展的背景。
2023-11-2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转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

——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

材料二   王韬(1867年漫游英法等国)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课卷批语中,明确就君、臣、民三者关系提出新的见解,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

——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

材料三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而中华民族的利益不仅包括“保种”、“独立”、领土统一和完整,还包括保持文化和历史的延续性,甚至寄望新型国家在新背景恢复国人曾有的民族地位和国家尊严。

——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到近代家国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简析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型国家观念的内涵,并简析其得到认同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32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制度是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的保证其基本生活权利的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背景。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
2023-03-06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货币,货币的发展反映社会的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银矿稀缺,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关业爆发。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围下被迫改革,于1935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命。币制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伪中央储备银行顾问的日本人曾说:“如无1935年之币制改革,亦无1937年之抗战。”

——王巍《民回金融的大突破: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

材料三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全融体系的混乱,各国汇率的任意波动,各个国家更加怀念传统的国际金本位制。19439月至11月,英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就战后货币体系问题进行会谈。由于英美两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相差悬殊,双方会谈的结果是采用“怀特计划”,吸收“凯恩斯计划”中的一些成分。

——李增刚《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及现实困境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体系是如何解决汇率问题的。
2023-02-26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作为中国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

——摘编自郭洪纪孙立霞《再说“重开丝绸之路”》

材料二   安史之乱以后,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趁机侵占西域土地,丝绸之路沿线混战连连,唐朝因国力衰退,更无力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路上丝绸之路严重受阻。而日本等国不断派遣唐使,开辟海上新线路,中国商人往来于东海航路,在此背景之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达。

——摘编自周得京《中国丝绸之路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之道,练兵造器,固宜次第举行,然其机括则在于急造铁路。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务、商务、矿务、厘捐、行旅者不可殚述,而于用兵一道尤为急不可缓图。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铁路一开,则东西南北呼吸相通,视敌所驱,相机策应。惟万里之遥,数日而至。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视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铭传:《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1880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 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荐的铁路仅1 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

----《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居世界第一,将覆盖超90%人口》,《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铭传提出筹造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和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时间标志
战国赵、齐、楚等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
秦代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宋代纸币交子在四川地区诞生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入篮”


注:SDR,亦称“纸黄金”,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可用于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一样充当国际储备。2016101日之前,SDR货币篮子里只有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人民币成功“入篮”的背景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和议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先秦之时,政府对于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汉武帝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各自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3)比较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政府颁布了多项行政法律以管理庞大的官僚群体。宋朝的科举考试开设了“明法科”,法律成为科考的重要内容。宋朝专门设置审官院负责京官和朝官的考课,还颁行《守令四善四罪》考课法。宋朝扩大了御史的弹奏权和行政监督权,“台谏官许风闻言事”;地方建立监司、通判监察体系,还特别制定《监司互监法》。皇帝亲自掌握御史的任免权,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为御史。还颁发了《名例敕》《职制令》《厩库敕》《杂敕》等,对监察官的职权与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规范。

——摘编自杨世鑫《法制前提下的宋代公务员管理》

材料二   在西方国家,凡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而不是靠私人关系或党派背景。文官管理有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如美国和英国的文官事务委员会等;有统一的人事制度和法规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综合管理,并使他们在各部门之间,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单位之间转调、轮换、流动等。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

——摘编自焦冠军《西方文官制度概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与西方近代公务员管理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2021-11-15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