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1906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发表十万字的《新民说》开启了以新民建构理想国民的历史先声。他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官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认为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欲强国,必由女学。主张广人才、兴学会,发扬个人对民族、国家责任及义务的公德,铸私德于资产阶级注重个人修养的公德之中,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

——摘编自陈骊《梁启超新民观考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历史事实平心客观地看,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何以呢?因为他们一切政制,均决定于选举,选举出来的多数党,就可以决定一切了。法制随多数意见而决定、而变动,故说它重人、重事实。我们的传统政治,往往一个制度经历几百年老不变,这当然只说是法治,是制度化。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选取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你选取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产业革命时期,即是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40年代这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一系列重大领域都建立了完善的近代科学体系。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从宏观到微观,从生物到自然,无不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工业革命的客观需要之下完成的。社会经济要飞速发展,资产阶级要取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在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开始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哲学、文学、艺术中,由此导致了新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新的文学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

——沈之兴、张幼香《西方文化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科学技术发展。(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的土官均由该民族的各级头人世袭其职,一部分官职的任免袭替由兵部负责,政务归各省军事部门统率,这类官员一般称为“土司”。另一部分长官如土知府、土知县,其任免世袭由吏部负责,政务归各省布政使司负责。土官倚仗权势,加重对各族人民的盘剥奴役,各土官为了争夺财物常常发生武装冲突,对中央也叛服不定,鉴于此明清两代多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来废除土司制度。明永乐十二年,明军在平定思州、思南两地叛乱后,废除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时期,在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大规模改土归流,收缴土司印信,改设府、州、县,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但是改革范围有限,改革并不彻底。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土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清两代改土归流的政策。
2021-04-28更新 | 22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不同著作对辛亥革命的评述不一,下表相关评述表明
袁世凯身边的唐在礼说:“我们同僚中很多人知‘共和’,但是这个共和怎样共法,怎样建立新局面,断局面究竟如何,谁也不知道。”吴长翼编《八十三天皇帝梦》
(南京的下层人士)“通常谈到孙丈博士是新皇啼,他们不了解总统这个专门名词,认为它不过是更高头街的一个委婉的说法。”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
“在这样的国家里,是否能够突然用一个同东方概念和传统格格不入的共和国政府形式,来代替君主政体?”1912年2月16日英国《泰晤士报》社论
A.制度构想与实践存在偏差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C.英国的评述相对客观独立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2022-01-28更新 | 1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考前适应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李泽厚先生对中国近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如下评述:“启蒙性的文化运动”与“救亡性的政治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一拍即合”、“彼此支援”、“相碰撞而又同步”。遗憾的是,这种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严峻的危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据此判断作者评述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   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   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什么?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