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之君子,置身于仁义道德之途,其强固清明,固足以为人上矣,而出其余艺如射、御之类,又足以备国家之用,而捍患御侮焉,此所谓有用之学也……我国家承平百四十年,所以教习八旗者,文武并用,盖古法也。北方之学者以及边省文儒,犹或有兼习弓马者……现在读书文童,能文者固多,而兼习骑射之武童,人材弓马可观者,亦复不乏。

——摘编自魏源《魏源全集》

材料二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后,全国各地出现合作社办学的新现象。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应根据农事季节不同情况因时制宜,有所伸缩,提倡“不忙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的做法。社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在培养大批有用人才的同时,提高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信心。农民很快在办社实践中识字脱盲,学文化、学技术热情高涨。

——摘编自范兴旺《新中国三次农民扫盲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49—1960) 》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教育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作社办学的意义。
2024-01-19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李贽《藏书》中说“: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下列与材料中吻合的思想是:
A.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抱负B.不承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致论
C.仍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范畴D.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4 . 1846年,姚莹认为“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这一观点
A.揭示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B.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论证新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D.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
5 .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辨析“小学”与“大学”的区别,日“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材料三: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白鹿洞书院教条》,主要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兑,夫妇有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
材料四:1891年,康有为创办学堂,制定学规“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论语之义理至广,以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至赅。今举四言为纲,分注条目,以示人德焉。”“公与诸子日夕讲学,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时功课共有七条:读书、养心、治身、执事、接人、时事、夷务。……其见于形式者如音乐、兵事体操诸课,皆属创举。”                                                    

——《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和康有为讲学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康有为讲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8-01-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蓝精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期第一学期第二月考历史学科试卷
6 . 下列人物组合与选项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甲:“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乙:“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董仲舒、程颐、黄宗羲、王夫之
B.朱熹、程颐、李贽、顾炎武
C.董仲舒、王阳明、黄宗羲、顾炎武
D.董仲舒、王阳明、黄宗羲、王夫之
2017-11-28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历史(必修)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