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印度公司"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12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2年成立。同年派出第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干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他们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中国官员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材料三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18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后期随着职位跃升,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的多。

——耿兆锐《约翰·密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
(3)你如何看待约翰·密尔对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的评价?
2022-01-20更新 | 426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历史学家波佩利埃尔借鉴法国既有历史理论的同时,又融合了意大利的语言学方法,创新性地强调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及准确性,认为依据事实及史料客观地描写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基本职资。波佩利埃尔的史学主张
A.保障了史学独立的地位B.适应了思想解放的需求
C.否定了传统史学的价值D.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思潮
2021-12-25更新 | 22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随着黄河流域各部落以及部落集团之间的往来逐渐频繁,逐渐形成了夏、商、周三族,并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代王朝。三族不断融为一体,产生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发展。在民族大迁徙、大杂处、大交融的环境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诸子学说的争鸣竞长,促进了早期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陈连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

材料二   中华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下形成的,其过程中没有经历过被强行嫁接或重新塑造,因而有着自己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文化体系。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数不清的思想大家、文化学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中国文化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对外来文化不是排斥与拒绝,而是吸收与创造,从而不断地充实与丰富自己。

——摘编自张连珍《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和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和发展早期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儒家民族观包含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民族观的合理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中,为统治者提供多种选择。

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内涵
华夷有别、华夷之辨华夷之间的本质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
大一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国土统一;又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国家集权;核心是信仰和文化,要求人民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华夷一统
尊王攘夷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严夷夏之别
用夏变夷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
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摘编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宋神宗时期,画家崔白被世人推崇。下图是他所画的《双喜图》,画中描绘了两只喜鹊发现威胁向野兔预警,树下野兔惊吓之余的蓦然回首。据此可知,此作品(     
A.具有科学求真的精神B.受到了心学思想的影响
C.承载文人的价值追求D.体现了文化世俗化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9年3月,国家对西藏的民主改革拉开帷幕。此前的西藏地方政权,由少数僧侣和贵族掌握政治权力,广大农奴缺乏基本的人身自由。从1959年3月到196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陆续制定一系列文件,废除原各级政权、寺庙、贵族的一切封建特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逐步建立县、区、乡农民协会.由农民协会领导民主改革,逐步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废除农奴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爱国守法的寺庙和宗教界人士⋯⋯通过改革,西藏完成了从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跨越,西藏人民享受到了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改革为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有学者称:西藏民主改革是“1949年前后席卷中国大陆的人民民主革命在西藏的继续”,也是一场不亚于美国林肯废奴的重要宪法性事件。

——摘编自常安《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藏民主改革的意义。
2023-01-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1994年,美国政府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战略》提出了“国家参与和扩展”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制度,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世界民主自由力量的战略目标。这反映出(     
A.美国依然坚持冷战思维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市场经济成为全球共识D.意识形态对峙进一步强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文化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是其重要特征。儒家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哲学基础,通过对人的内在恻隐之心的揭示而为仁政寻找内在的心性根源。儒家学说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社会,而关注社会的核心则是“人”,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共性的人都要求以“礼”来修身养性,强调在“克己”的基础上“爱人”,反映到政治上则为以“仁政”治天下。儒家仁政还表现为圣王对人民的物质关爱、道德教育与政治管理。仁政设计是从上层官吏的立场出发的,儒家认为统治者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王天下。至孟子时期,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立场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由“民好”“民恶”变为“民本”。

——摘编自惠黎平《试论儒家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   如果说儒家以贵仁著称,墨家则以贵义著称,《墨子·天志》曰“顺天意者,义政也”,将天的意志作为义政的理论基础和来源。墨家提出“义者,正也”,希望执政者用善政来匡正天下,通过“兼相爱,交相利”的思维来改变战国的乱世,反对当时社会上国与国、家与家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恃强凌弱,反对力政所主张的“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墨家认为,顺从天志而施行义政,可以使天下安定,让上帝、山川、鬼神有祭主,使人民得到利益,从而实现“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在墨子看来,义政的目标和归宿是实现“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即以兴天下之利为目标和归宿。

——摘编自金小方《墨家义政思想的内涵、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儒家仁政思想和墨家义政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仁政思想及墨家义政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及现代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从历史发展脉络考察,现代意义上宪法宣誓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英国 1215 年的 《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纷纷将宪法宣誓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沿袭下来。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对宪法宣誓制度予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中有如下规定:“在总统就职之前,他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或誓言),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整个制度用仪式化的方式搭建起宪法文化的传输体系。

——摘编自赫然等《西方宪法宣誓制度给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早在苏维埃政权创建时期,政府委员就曾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机关——立法机关( 参议会或临时参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政府)和审判机关(法院)中,新当选领导人员实行就职宣誓。据《解放日报》载,在陕甘宁等地,新当选的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曾举行了就职宣誓典礼。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英国、美国、苏联、南斯拉夫和伊朗等国的就职宣誓曾有所报道,有的甚至放在头版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边府委员参议会驻会议员就位后,徐达平副主任领导全体委员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犯,愿受人民严厉制裁。”

——摘编自贺永泰、张文欢《延安时期政权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2021-12-02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江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