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北伐匈奴后,收复河套地区,筑朔方城,置朔方、五原郡;开河西,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郡;修长城、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边防体系,这些管辖机构及边防体系的设置,既有利于抗击匈奴,也有利于加强对新拓地的治理。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众降汉,汉设属国都尉保卫其安全,协调其与周围居民的关系。属国吸收了不少匈奴原来的官员到各机构担任武官职务,并保留其原有封号。汉武帝从大一统大局出发,以和亲、谈判、派使者出访、置属国等有效灵活的措施,使“拓边”和“固疆”有地的结合在一起;汉武帝时的官方移民,不仅有移向边地的汉族,也有移入汉地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共同生产,共同生活。

——摘编自尼安木、王玉功《论汉武帝的疆域政策》

材料二   从元光二年(前133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共动用了100多万的兵力,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彻底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的不利局势,基本上确定了汉对匈奴的绝对优势。在打击匈奴的过程中,为寻找可以联合的力量,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寻找大月氏。在这一过程中,汉朝第一次得知了有关西域的情况。带着联合乌孙对抗匈奴的使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汉武帝不仅将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到当时可以认知的世界之极限,而且募集、迁徙一些受灾的贫民去开发这些新土地,大批因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农民暂时获得了生计,缓解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举动历来饱受非议,历代儒士普遍认为对外战争使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以至于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

——摘编自徐彦峰《自然灾害背景下汉武帝开疆拓土再审视》


(1)根据材料一,列举汉武帝疆域政策的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汉王朝与匈奴关系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930日至102日,德国集中77个师,约200万兵力,向莫斯科发动代号为“台风”的“闪击战”,企图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打败苏联。1023日,德军围歼了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的苏联红军集团,俘虏苏军约67万人。面对德军的猛攻,194110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部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全力应对德军。在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亚太局势扑朔迷离之际,苏联将远东部队作为预备队调到西线,这是当时苏军仅存的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精良的战略预备队,且惯于在严寒气候中作战。126日,110万苏军发动了全面大反攻。1216日,希特勒向德军将领发布了“不许撤退”的命令。到次年1月初,苏军共毙伤德军168000人,将德军驱离至莫斯科100~250公里以外,莫斯科战役以苏联胜利而落幕。

——摘编自毛剑杰《莫斯科战役大逆转之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发动莫斯科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取得莫斯科战役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2022-08-1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麻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为了解决南北问题,设立专门机关,确立了基于全球的国际协力开发的基本理念,1964年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成为商讨发展中国家经济开发的场所。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B.美苏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C.新兴民族国家力量的崛起D.传统国际秩序难以维系
2024-02-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儒们秉持先秦儒家追求统一的观念,把大一统当作政治理想的首要大事,董仲舒明确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大一统观念的指导下,儒家认为无论是居于中央的“华夏”,还是分居四边的“夷狄”,都是汉朝天予统治下的臣民。汉代在管理四夷的机构上承袭了秦代,也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但是设官更加具体,职权更加明晰。在中央机构中,汉朝继承了秦的典客制度,典客的名称在景帝中元六年(前114年)被更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又把“大行令”改称为“大鸿胪”。汉代对秦朝管理四夷的中央机构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所进行的改革,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四夷交往频繁的现状,也表明了汉武帝对四夷的有效统治。

——摘编自林先建《儒家华夷观与汉武帝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唐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华夷一体”开明民族观,认为夷狄亦人耳。少数民族也因此将太宗尊称为“天可汗”。唐玄宗时延续了这种包容思想,秉持“中外无隔,夷夏混齐”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纳戎延狄,释放吐蕃俘虏,摒弃民族偏见,以至诚之心安抚四夷。在这种民族观的渗透下,唐代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实施了更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设置民族机构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唐民族政策的认识。
2023-09-06更新 | 7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

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材料二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出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2023-09-0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人对人民政府能否管好经济抱有疑问。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制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上海的部分资本家也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管好财经工作,并在经济上同政府展开较量。1949年下半年到1950年年初,上海出现的金融风暴(倒卖银元、黄金、美钞,抵制人民币流通等)和几次物价波动,就是这种较量的表现。从几次较量的实际分析,陈云同志认为,不论是从支持全国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根本上克服财政经济困难方面来说,还是从逐步实现市场物价稳定的要求来说,都必须实行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管理。1950310日,陈云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全面阐述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短短半年的时间,人民政府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使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连年上涨的物价稳定下来。毛泽东认为这一成就在经济上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杨波《新中国经济战线的奠基人——缅怀陈云同志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统一财经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那时的统治阶级把孔夫子的那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号召人民起来反对老八股、老教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极大的功绩。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许多领导人物对于历史、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材料二   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虽然延安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19422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方面的贡献和局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号召“反对党八股”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历史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孤幼有归,华发不匮”,于普通二年(521年),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这被视为中国“养老院”的肇始。“孤独园”之名,来源于佛教的“给孤独园”,取自慈善家“给孤独”善行善举的故事。“养老院”制度在唐代逐渐推广,武则天时开设了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宋代把“养老院”制度进一步发扬光大。各地建立的“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都是官方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养老院,收留民间孤贫老人,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如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就曾在城中筹集款项并自己资财若干创设“安乐坊”,以救济贫病之人,受助者中也不乏老人,

——摘编自孙津华《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末,英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1906年上台执政的自由党,面对民众的强烈要求,同意出台法律以确保免费养老金保障制度的原则。1908年,自由党政府通过《1908年老年养老金法》,该法规定,70岁以上,年收入低于31英镑的老年人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每周5先令(0.6英铸)的养老金。免费养老金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1925年,英国政府张伯伦内阁颁布《寡妇、孤儿和老年人纳款性养老金法案》,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免费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宣告结束,缴费型的养老金制度得以确立。19291937年,英国政府又数次放宽养老金受益的对象,逐步确立了缴纳和领取权责一致的原则,逐渐奠定了英国战后全民养老保险的基础。

——摘编自赵立新《英国养老保障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建立“养老院”制度的背景,并分析唐宋时期发展和完善“养老院”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上半叶英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2-07-1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贵港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提出将莱茵河作为德法的边界并占领莱茵兰(也称“莱茵河左岸地带”)的建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反对法国吞并莱茵兰的建议,因为这将严重削弱德国实力。威尔逊向法国政府递交了一个简短照会,解释说法国将会得到一份“与美国签署的单独条约,由美国提出保证,在国际联盟行政院的批准下,一旦法国受到任何由德国发起的未经允许的侵略行动时,(美国和国联)立即给予法国援助”。最后,法国放弃将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要求,威尔逊同意战胜国分三区占领莱茵河左岸50公里区15年,以此来确保德国能履行和约义务,莱茵河右岸50公里范围内则被划为非军事区。莱茵兰问题因此在美国与英国、法国的这场交易中解决了。

——摘编自艾尼瓦尔江·努尔买买提《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亚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加剧了各国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1917年,毗邻西亚的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促进了西亚各国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一战结束后,协约国集团英、法、意等战胜国将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属地几乎全部瓜分。1920年,英国获得了对伊拉克、约旦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法国获得了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于是,土耳其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开始了现代化改革。亚洲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民族主义组织,有的还建立了共产党。阿富汗、伊朗和西亚阿拉伯国家掀起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等《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上法国与英美分歧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分歧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西亚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